教学内容:
1、唱《猜谜谣》
2、听《蝈蝈和蛐蛐》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并拓宽学生对各种动物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2、通过听赏和表演《蝈蝈和蛐蛐》,了解这两种昆虫。
教学重点: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
教学难点:
歌曲《猜谜谣》中衬词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猜谜谣》的伴奏音乐进教室入座
2、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学习乐曲《猜谜谣》
(一)导入
师: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两个角,抱着头。
上树顶,爬村头。
扁扁嘴,细长的脖。
坐着高,站着低。
在这个谜面中,每一句都可以猜一种动物。
生根据谜面猜谜底,对说出不常见的动物答案的人给予肯定与表扬。
师: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听听人家是怎样回答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的游戏,熟悉歌曲内容,并且不公布谜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
哦,原来每句谜面都有几种答案呢。
(三)把歌词以儿歌的形式来朗读
1、按歌曲的节奏齐读歌词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这本来就是一首儿歌,颇具幽默性,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既熟悉了歌词内容,又熟悉了歌词节奏,诱发了学习兴趣。
(四)学唱歌曲
1、跟着范唱反复学唱乐曲,并用动作模仿该种动物。
2、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问一组答,后两句齐唱,并交换演唱内容。
3、给予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请两人一组进行对唱,并让学生评价,如认为有不足的地方,就用自己的表演来纠正。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演唱方式巩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听一听,演一演《蝈蝈和蛐蛐》(男声独唱)
1、导入: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师:这两只昆虫长得多像呀,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出不同点后,教师可再介绍一下这两种昆虫。
【设计意图】: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增长学生的知识面。
2、欣赏
①初听乐曲,熟悉乐曲。
师:听,现在蝈蝈和蛐蛐它们唱起了歌,听听看,它们唱得到底是什么?
②复听乐曲,巩固拓展。
学生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来表演和想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听《唱大戏》
2、拓展综合表演本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大戏》和念念白,了解戏曲的打击伴奏乐器,初步了解戏曲锣鼓经。
2、综合拓展本单元的内容,说出在生活中的其它“巧嘴巴”,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教学重点:
跟着《唱大戏》的音乐准确地念念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方式来表演本单元中的“巧嘴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跟很多的动物巧嘴巴做了好朋友。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听听它的嘴巴巧不巧。
教师拿出一件戏曲打击乐器,如锣、钗等,敲出丰富的节奏,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这件乐器在什么情况下用得比较多?
生回答戏曲。
欣赏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引出歌曲题目《唱大戏》
【设计意图】:在导入的同时,初步了解戏曲中的打击乐器。
二、学习《唱大戏》
师:你们有没有看过唱大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唱大戏吧!
1、听听《唱大戏》,感受乐曲中蕴含的戏曲元素。
2、跟着《唱大戏》的音乐念一念歌曲中的念白。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并初步接触戏曲锣鼓经。单并不要求掌握。
三、综合拓展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巧嘴巴,同时你们的嘴巴也越来越巧了,那你们还记得这些巧嘴巴都唱了些什么呢?(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巧嘴巴,这要靠同学们不断地去寻找、去发现。
【设计意图】:所学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知道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并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音乐。
师:呀,所有的巧嘴巴都到这儿来了,我们一起来开个联欢会吧。现在请同学们选一个你喜欢的内容,可以自己一个人独自表演,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准备一下,要拿出好的水平来哦!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小小的奖励呢!
生:自由组合排练,并踊跃上台表演。
老师根据表演的情况,评出各奖项,如:大大方方奖、佳台风奖、佳效果奖、佳节目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