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0的罗马历史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
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篇二】
有意思的鸟蛋
鸟蛋,包括鸡蛋,鸭蛋,鹅蛋,形状类似,但大小各不相同。
鸵鸟蛋,是世界上现存的的鸟蛋。一只鸵鸟蛋有15~20厘米长,1.65~1.76公斤重,一只鸵鸟蛋等于33~35个鸡蛋那么重。鸵鸟蛋的蛋壳很厚,有2.5毫米,因此非常牢固。一个94公斤重的大胖子站到这个鸵鸟蛋上,也不会把它压破。由于蛋壳太厚,而且蛋又太大,如果放在水里煮的话,得花40分钟才能煮熟。
平常我们总认为麻雀是很小的飞禽,可是的蜂鸟,还不及中等麻雀大,而最小的蜂鸟只有麻雀的十分之一。蜂鸟下的蛋只有豌豆那么大,重量只有0.2克,它是鸟蛋中最小的一种蛋。250个蜂鸟蛋才底得上一个鸡蛋重,8500个蜂鸟蛋才底得上一个鸵鸟蛋。
你经常吃鸡蛋,恐怕没有研究过鸡蛋能不能直立的问题。日本有一对父子对竖蛋问题研究了五十年,居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粗看蛋壳,似乎是光滑的,用手仔细抚摸蛋壳面,就会发现蛋壳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若在放大镜下观察,可看到蛋壳上有绵延起伏的“山岭”。“岭”的高度约为0.03毫米,顶点之间相距0.5至0.8毫米。如果蛋壳表面有三个“山岭”,这三个山岭构成一个三角形,且这个鸡蛋的重心又落在这个边长为0.5至0.8毫米的三角形内,这个鸡蛋就可以直立起来。鸡蛋的这个竖立特性是符合几何性质的。在几何中有这样一条性质:过不在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蛋面上这三个凸点可构成一个三角形,三顶点不在一直线上,所以过这三点可确定一个平面。因为重心落在三角形内部,根据重心性质,鸡蛋就能比较平稳地站立了。据试验,一般说来,刚生下来的蛋不易竖立,过四天至一星期后,就比较容易竖立了。但日子过长,竖立又变得困难。另据我国天津大学申泮文教授试验,鸡蛋下头朝下更容易立得稳。
我们知道象牙是非常珍贵的物品。前几年,日本科学家在研究人造象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而这里面蛋壳起了很大的作用。据统计,从1979到1986年,全世界的象牙贸易量是600~1160吨,价格为每公斤60~260美元。在这些血迹斑斑的数字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偷猎者冒烟的枪口和一具具惨不忍睹的大象甚至是幼象的尸体。世界上大象的命运不但引起了动物保护者的密切关注,也牵动着千百万世人的心弦。正因为如此,人造象牙的研究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人用蛋壳、牛奶作原料,二氧化钛作添加剂,制成了与*牙难辨真伪的代用品。从而填补了世界市场对象牙的需求。据悉,日本从1989年9月起,已开始禁止进口象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日本全国象牙仿制品的使用量已达130吨,其中80吨是用来制作琴键和印章的。这种新型的象牙代用品有着广阔的市场。
【篇三】
年龄计算
1978年初,我国前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因病住北京医院诊治。数学家华罗庚前去探望,两人谈起寿称问题。华罗庚向郭沫若询问,古人对高寿人常给以美称,如花甲、古稀等等。但如果年龄未到整数,比如七十七岁,八十八岁,九十九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道: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助于数学和文字学了。”
郭老接着说:
“有人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九十九岁称为‘白寿’。原来这是三个字谜。喜字,草写,是由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字是由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白字是百字缺一,正好九十九。”
华罗庚听了郭沫若的一番解释,拊掌笑道:
“人说郭老博学多闻,此言果然不虚。”
毛泽东主席晚年常念叨一句俗谚: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有人说七十三岁是孔子逝世的年龄,八十四岁是孟子去世的年龄,因而七十三、八十四是不祥之数。这样的说法当然是迷信。不过,不能把上述这种谚语看成是一种迷信。因为它是人们从千百年来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的人体生物规律,应该从人体生理病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查一查人口档案,可以发现在七十三岁、八十四岁前后去世的人数,确实要比七十至八十、八十至九十这两个年段中其它年龄去世的人数要多,这两个“关卡”是值得进一步去研究的。
有一种研究的成果认为,生命的节律是以七、八的倍数呈现的,逢到这样的年头,人体总会有些消极变化,而这种变化愈老持续的时间愈长。按照这样的理论,七十三岁,实足年龄正好是七十二岁,而
72=8×9;
八十五岁,实足年龄为八十四岁,而
84=7×12。
这里均出现了8或7,正在“关卡”之上。又,中国历来有更年期的说法,即女子为“七七四十九”岁,男子为“八八六十四”岁,已成为民间传统的生理常识。而49、64分别是7和8的倍数。这些说法虽不能说确实可靠,但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