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导航 > 最新信息

文理分科弊端大 使学生成为“半边人”

2018-12-27 11:41: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高考改革引人瞩目,其中的亮点,应是取消文理分科。世间难有万全之策,只有相对最为适合,政策更是这样一种东西。对当前已经充分感受到分科弊病的我国来说,取消应是进步之举。以下内容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实行文理分科是效仿前苏联并非为了减负

  近来传出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即将被取消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作为一名从教半个多世纪的老教师,我从文理分科制度一开始施行,就持反对态度。

  我国实行文理分科最早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而是建国初期急需专门人才,从而采取的一种比较急功近利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从前苏联照搬过来的。当时前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于是大学采用文理分科来培养实用型的专门人才。新中国刚成立的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同样急需专门人才,于是学习前苏联的那一套做法,搞院系调整。这时,虽然产生了导致一些高中生偏科的负面影响,但当时的高中并未全面实施文理分科。

  *结束中,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中文理分科趋势加剧,其推动力则是过分追求升学率。虽然打着减轻高中生负担的旗帜,但在升学率的主导下,实行文理分科的结果反而导致中学生负担越来越重。一言以蔽之,学生负担的轻重不与学科的分和合直接相关,而是受到升学率的控制。因为高考录取线和升学率已经成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最直接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邦邦的所谓“政绩”。

  各地高中组织高考落榜生进行复读,也从另一面反证了文理分科不是为了减负。复读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成为家长和学生沉重的负担。而作为复读的组织方——学校,却可以从中“创收”。

  文理分科的弊端——造成“先天性知识跛足”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华大学作过一次演讲,题目是《半个人的时代》,讲的是文、理分家导致人的片面化问题。他认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侈谈人文的“边缘人”。如今,我们的中学到了高二就分什么“文科班”、“理科班”,也对造成这种“先天性的知识跛足——瘸腿”人才起了负面的“促进作用”。

  当然,要考大学必须先读高中(或获得同等学历和学力),但是,读高中并非只是的为了考大学,更重要的是打好做一个社会人的基础。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的名言:“人之所以为人,全靠教育”。在这里,头一个“人”字是指“自然人”,后一个“人”字是指在继承了动物的某些本能的自然人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社会人”。他还说: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的一个健康的心灵。所以,教育,甚至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做事,更本质的是为了做人。

  因此,为了培养一个人格上完整的社会人,从学龄前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教育,文理教育都不可偏废;为了培养一个全面发展、不仅有技能而且会创新的人,也不可文理偏废!

  提倡和热衷于高中文理分科的人,从哲学的理念看,实质上是用残缺的逻辑取代完整的逻辑而自欺欺人。他们用减轻学生负担为诱饵和借口,以培养知识跛足的“半边人”代替文科或理科的专门人才。

  提倡和热衷于高中文理分科,同样也是懒汉思想导致的懒汉行为。以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割裂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过程,用反科学的方式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而并非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所以,提倡和热衷于高中文理分科实质上是违背教育宗旨、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理念、方法和程序。许多优秀的中学校长和明智的家长都被这种带有法规性质的规定所绑架了。

教育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