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分析,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们都会产生影响。社会环境是人们认识的源泉,自然环境对人们也有陶冶作用。教育也是一种环境影响,但它是一种有目的的环境影响,目的性是区别一般环境影响与教育的根本标志。
教育,由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而个体的自我教育,则是各种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忽视个体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作为个体的人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影响活动。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它们转化为教育因素,都要经过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自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认为,一切教育都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过去研究教育,一般只重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从国家制订教育计划大纲,编写教材,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具体实施,侧重于研究教育者主动传授、施加影响的过程,忽视研究学生主动接受、自我构建的过程。至于促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问题,长期以来未进入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而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它必然要影响教育的实效。
调控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自我的品德教育都离不开调控作用的发挥。
1.对品德行为反复的调控。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接受易、养成难。因此,必然会出现反复现象。这不足为怪,贵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并及时自我调控,得到巩固、提高。
2.对遭受挫折失败的调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偶受挫折或失败,同样是客观的存在。教师贵在要及时鼓励学生勇于接受现实,并善于采取自我调控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变挫折为顺利,变失败为成功。
3.对发展与提高的调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当其在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对此教师要时时提防,并且及时提醒学生要谦虚、谨慎,克服自满情绪,在成绩面前应提出更高奋斗目标,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和提高。
总之,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只要我们对学生引导得法、得当,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不仅如此,还将对学生的终身自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教师教育学生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时间则是长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