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出示自学提纲:
①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预设
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预设
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预设
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行诗中,哪个字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介绍诗作背景)。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忧愁。让我们再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
2、终南山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游览,唐代的孟郊、王维等就留下了吟咏终南山的佳作。课后大家可以收集积累。(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回顾学过的山水田园诗,继续积累古典诗词。
②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终南望余雪》:缘景探情;《宿建德江》:由情入景。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欣赏,以读促品,培养学生感知画面,进入情境,领悟情感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践,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热爱自然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传情的特点。
2.教学难点:突破山水田园诗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教学准备】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
复习已知:唐代山水田园代表作家、作品。
好,这些诗歌风光景致是其表,景中之情才是里,正所谓山山水水总关情。我们今天就来走过山水,走过田园,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引导学生缘景入情学习《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读字词,通诗意。
①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感知。
②参考注释,理解大意,自由诵读,快速背诵。
阴:山的北面,因终南山在长安南面,从城里只能望见山的北面;
霁:雨雪后放晴;霁色:雨雪初晴是的阳光;
寒:融雪要比下雪冷。
③完成填空,明确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的诗歌,写的是诗人在()季的()时分,从长安城遥望()所看到的景象。
答案:终南山雪景,冬,日暮初晴,终南山
2.读画面,品情感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诗呈现的图画,说明它的特征。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难点提示:浮:用一“浮”字,体现动态,终南山高出云端,阴岭积雪未化,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云在山腰流动的,高高覆盖的积雪如同漂浮在云端。
明:落日余晖,积雪反照,两相辉映,明丽动人
参考答案:一幅远望积雪图。
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的北面,山形秀美;山顶上的皑皑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寒光闪闪,似乎浮动在云端;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两相辉映,一片明亮;积雪消融,暮色渐起,城中更觉寒冷。
画面特征:清冷邈远、明净秀丽
②小组讨论,这样的画面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城中增暮寒”,由“寒”而“忧”,景美而情冷。山顶积雪消融,长安城内更觉寒冷,考场之中,心忧寒士。
3.融情感,读意境
请仔细揣摩本诗的情与景,融入情感,回读全诗,读出意境。
朗读指导: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因此在朗读时可以抒情些,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读时要沉重一些。
《终南望余雪》向来被认为是一首思想情感比较隐晦的诗,刚才我们通过品画面、抓特征,把握了诗歌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是,很多的山水田园诗表达情感都很明显,我们就更需要把握住诗歌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