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件>导航 > 最新信息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课件:《八音盒》

2018-12-06 16:58: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情注文本,感受语文体温,则可以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需要。下面是®忧考网整理分享的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课件:《八音盒》,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内容:管弦乐合奏《维也纳的八音钟》《打字机》

  教学目标:

  1、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器乐曲中获得乐趣、更加热爱音乐。

  2、在欣赏器乐曲的过程中能逐步注意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示要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3、通过模仿学习创编,培育求新求异思维,对创编感到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

  本节课我们要欣赏两首非常好听、非常生动形象的器乐曲。欣赏器乐曲,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了,大家要继续努力、器乐曲没有歌词,全都靠音乐自身来表示它所叙述的内容,这就给了我们广泛的联想、想象的空间,但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象,因为音乐自身已经结了我们不少“信息”,例如旋律、节奏、速度、音区、节拍等都与所表示的内容有关。就速度来说,表示兴奋热烈的音乐一般都要快些,就节奏来说,表示深沉、考虑的音乐一般都要疏些。例如下例a与b,a显然更适合表示深沉、考虑的情绪,而b的节奏过密,更擅于表示欢快或紧张的情绪了:

  下面我们来开始欣赏,欣赏时要静心地听,积极地想,还要注意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有些什么特点,经常坚持这样来欣赏音乐,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就能大大提高了。

  2、欣赏管弦乐合奏《维也纳的八音钟》

  从课本上的插图谈起,介绍八音钟和维也纳(同学也可参与议论)。

  介绍作曲家柯达伊。

  《维也纳的八音钟》是柯达伊的名作(哈里.亚诺什组曲)中的第二首,描写哈里正在吹嘘,说是自身与国王的公主到维也纳王宫去游逛,看到了宫中很多的八音钟,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八音齐鸣的音响,然后出现了课本中列出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时出现,但每次都有些不同,表示了八音钟里的小人、小鸟正在欢乐地舞蹈。同学们可以想象王宫内不只一台八音钟,而是好几台,所以音乐是显得非常热闹的。

  欣赏音乐。

  请同学谈谈听后的初步感受。

  复听。提醒注意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和课本中要求填写的音。

  单独播放主题音乐几遍,要求同学完成填空的练习,在这过程中应反复提示只有三个音可供选择。(如是用简谱填充则非常方便,如用线谱,则先要明确do’在第五线上,才干正确填写)。

  3、欣赏管弦乐合奏《打字机》

  现在,打字机早就被电脑所代替,同学们很少能见到打字机了,但偶尔在旧货市场上还能见到,教师介绍打字机.能找到实物带进课堂让同学观察。

  这首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打字机工作时的声响,非常形象,十分生动。作者安德森是美国的轻音乐作曲家,他十分擅长创作形象鲜明逼真的管弦乐小品,尤其是他十分重视为儿童们创作出既好听又生动的小曲,例如我们早已欣赏过的《跳圆舞曲的小猫》、《打切分间的小闹钟》等都出自他的手下。

  欣赏音乐

  请同学说说听后的感受。

  复听。提醒注意回铃的声音和掉转机头的声音,同学可自由随音乐模仿用打字机打字的动作,动作不要求统一,但应注意合着音乐的节拍。

  分组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随管乐敲击。

  4、创编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作练习,我们先来唱一唱课本中出示的例子(即”叮铃铃,叮铃铃,快乐的歌”)。

  手机的铃声是怎样的呢(同学议论),手机的铃声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发出嘟嘟的声响,有的与电话铃声相似,更多的是一段电子音乐,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去设计,不一定局限在“叮铃铃”的声响,同样,节奏也可以变,但是要与后面的自然连接,这就是难点。现在我们可以以同桌为组.两人一组一起商量。

  教师抽查几组的创作(可出只是口头的),如同学记谱能力欠缺、可由同学唱教师记。

  教师选择几个公布.师生一起演唱评议。

  再用同样的方法填写自行车的铃声。

  为了拓宽同学的音乐思维.教师可就“叮铃铃”三个字.给同学提供多种节奏。如:

  等。

  教学反思:

  同学能专注的感受乐曲,在音乐创编活动中表示音乐思维能力。

  

篇二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合唱更加和谐动听。

  2、在分组合作扮演《铃儿响叮当》时充溢自信,配合好。

  3、用歌声、器乐、动作参与扮演,感受集体学习音乐的愉悦。

  教学过程:

  1、导入

  前节课我们巳经初步学会了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这带课我们就要将演唱、演奏和扮演结合起来,让我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地扮演,自由地发明,把一切胆小、害羞、自卑一扫而光。

  2、复习歌曲《铃儿响叮当》

  要幼稚练背唱,富有表情,合唱和谐。

  依照课本上的要求设计力度的变化,造成雪橇由远和近、由近和远的情景。教师可加一前奏,提示速度和力度。如:

  3、分小组为第二乐段配上打击乐器

  请同学考虑、探索:选用哪些课堂打击乐器,用什么乐器来主奏表示“叮叮当”的铃声,如何表示雪橇渐渐远去的效果,各个乐器采用什么节奏,主要的节奏型是什么等。

  抽查几个小组,教师弹琴(第二乐段),同学配以打击乐器,师生一起评价。

  4、用课堂乐器演奏第二乐段

  从技术上来看是不难的,难的是调。这首歌应采用1=D,但竖笛难以吹奏,口琴无法吹奏,只有口风琴可以。如改成1=F,竖笛只要学会b7就用吹奏,口琴仍不能,但唱起来调略嫌高,后一个ⅰ可能上不去。

  简单的方法是采用l=C来吹奏,虽然唱时歌声会沉闷许多,但这是一个两全的方法,而且同学边喝边奏边演其热烈的气氛将会弥补定调过低的缺陷。

  5、分小组设计扮演动作

  同学有的扮演拉雪橇的小马,有的扮演坐在雪橇上的儿童,他们都戴着富有童话色彩的头饰,有的手中还抱着布绒玩具或拿着气球,要设计好马如何拉,儿童们如何雀跃欢呼,还要注意设计好“雪橇”的行进路线。

  抽几个小组当众扮演。

  几个小组一起扮演(注意各个“雪橇”不能撞车)

  6、全班同学一起参与活动

  局部同学歌唱,局部同学伴奏(课堂乐器和打击乐器),局部同学扮演,掀起*,但要注意防同学因情绪兴奋而使歌声喊叫,要引导同学做到情绪热烈,歌声优美。

  教学反思:

  同学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用打击乐器伴奏是有发明性。

课件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