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务员考试>导航 > 模拟试题 >云南

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八(招聘欺诈问题)1

2009-09-14 21:46:00 来源:网路资源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
  2.参考时限∶阅读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资料
  1.某日记者在一些城市职业介绍中心举办的用工招聘会现场发现:美体设计师、成功学推在某些信息公司的招聘台前,很多毕业生前来咨询。某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刘玉平在“成功学推广讲师用人信息表”上填写了自己的求职意向。他说,自己学的计算机专业竞争比较激烈,现在很想挑战一下这个新工种,也许能有所作为。该信息公司人事经理梁俊利向记者介绍业内人士提醒:一些企业打出了热门行业、新鲜岗位的旗号,向求职者展示了行业大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前来竞争。但当你进去后却发现,很可能对方是有条件的:比如进来后先要参加“培训”。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三四千元的培训费绝对不是小数目。而且,个别企业还会假借“培训不合格”等条件辞掉你,所以毕业生求职时一定要谨防掉人
  2.周阳是成都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她向记者讲述了求职过程中受骗的经历。
  在招聘会上,周阳当场被通知到一家科技公司面试。随后,招聘人员把周阳领进一个
  “过了五分钟‘经理’还是没过来,那个人说要再次打电话给‘经理’,还说手机没电了要借我的手机一用,我没多想直接给了他,他又说室内打手机听不清楚要出去打,结果一去不复返。”周阳说。和周阳一样,说起在招聘会上被骗的经历,西南财经大学的韩丽至今还耿耿于怀。
  2008年上半年,在招聘会上投完简历并且过五关斩六将之后,韩丽终于顺利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并参观了公司,觉得很正规。很快公司通知韩丽去参加培训,并要缴纳5 OO元的培训费。韩丽觉得机会难得,交了钱并参加了培训。培训后公司又组织进行体检,体检费300元,但后这家公司以韩丽视力太低为由拒绝录用。
  “后来,一个有着类似经历的同学告诉我,每次招聘会这家公司都会招人,但从没听说有人和这家公司签约,根本是在骗我们这些求职者的培训费和体检费!”韩丽气愤地说。大学生在人才招聘市场求职遭遇的骗局还不止于此。一位大学生向记者反映,招聘会上有些公司声称要“考验”求职者的水平,要求求职者为他们翻译文件或者设计策划,等到求职者辛辛苫苦地将任务完成,他们却说已经招到合适的人,把求职者当作免费劳动力来利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在招聘会上受骗呢?
  据四川省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些公司在管理上把关不严,导致少数员工打着公司旗号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由于他们有营业执照,所以在人才招聘市场行骗非常容易得手。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人才市场对招聘单位的监管也存在一些漏洞。按规定,如果一家单位进人人才市场招聘,需要出具营业执照、招聘人员身份证、单位介绍信等等,但大多数人才市场都无法对营业执照的真伪作出有效的鉴定。
  3.在专项清理整顿职业中介执法检查活动中,执法人员频频遭遇“人走楼空”的尴尬。执法人员发现,非法职业中介和非法招工的诈骗行为又有新变化:一家公司被查处后,赶紧给另外几家通风报信,使得执法人员一再扑空。
  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前往环市中路恒×大厦11楼1113房恒城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执法时发现,该职业中介虽然工商执照等各种证件齐全,但干的分明是违法勾当:文件夹里夹着的全是报纸,摆在一边的电脑原来只是个空壳,收据上盖的是其他公司的印章……看到执法人员进场,非法中介的“老运动员”们并不慌张,纷纷以“昨日刚进公司”和“只是清洁工人”为名对业务一问三不知。记者在桌面上看到了六七叠、几百份求职者资料和两张4月27日开出的收费单据,均是以“广东恒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名,分别收取了“服装管理费”36o元和200元。执法人员要求其出示委托招工书,其中的负责人回答不知道。据执法人员介绍,非法职业中介已经出现了“联盟”行动。为了逃避打击,非法职介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一是几家公司互相勾结,联合诈骗,当你到甲公司应聘被骗了钱后,该“公司”给你开一张介绍信,让你到乙公司上班,乙公司如果骗不到你的钱,又会说你不符合要求,要你再回甲公司。这时,甲公司又将你介绍到丙公司,又以别的名目再骗你钱,一旦被识破诈骗伎俩要求退钱时,他们就互相推诿。二是除了在大街小巷贴广告之外,一些非法中介明目张胆地在报刊上发布广告,三是本地招工,异地违法的手法。比如招工者在广州招工,说是工地直招,招工时除了扣押身份证之外,不收任何费用,但是招到之后,就以几百元一个把这些“应聘者”转卖到东莞、惠州等珠三角的建筑工地。
  此外,非法职介行骗名目也增多了,以前大多是收取中介费或服装费,现在有报名费、服务费、会员费、体检费、保险费、抵押金、劳动协议保障金等十多种之多。
  4.什么工作岗位要求低,薪水高、工作又轻松?天下当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2008年11月,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阶梯教室里,1OO多位管理系的学生津津有味地听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求职防骗讲座。来自贤士榜的人力资源讲师结合公司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对当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陷阱和欺骗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教大家如何在众多的招聘信息中去伪存真,在遇上一份“好”工作的时候,留个心眼,三思而后行。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些求职诈骗的伎俩有深刻的认识,贤士榜的讲师搜集了省内多起毕业生求职被骗的真实案例,仔细分析骗局中出现的漏洞和破绽,让一个个崴单位和虚假招聘信息在同学们的眼前现出原形。在讲座现场,大家都被这样一种实战案例丰富、形式新颖的课程所吸引,尤其是由贤士榜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小电影“小二求职记”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一个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上当受骗的经历,寓教于乐。讲师还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开展问答互动,短短一个多小时,让广大学生获益匪浅。农职院一位大三的同学表示此前虽然对有人利用求职诈骗的事情有所耳闻,但也不以为意,听了讲座才感觉到求职陷阱防不胜防,如果不提前打这么一剂预防针,一不小心还真会落人圈套,上当受骗。贤士榜自2007年开展“警惕求职陷阱”首场公益讲座以来,在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讲,受到省内各高校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很多高校都将这一讲座纳入到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来,很多老师同学都积极响应并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现在竟然有这么多招聘陷阱,我都感觉发憷,真是为学生们担忧啊!”农职院的冯老师在听完讲座后说,以前也有学生向他们反映外出打工受骗上当的事,但还从来没有如此系统的培训课程教大家防范和应对这些情况,贤士榜开设的“警惕招聘陷阱、崴单位识别”等专题讲座为校园引入了形式生动、内容务实的就业指导,及时地给将要踏人社会的学生上了关键的一课。他还说自己在校园内多次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解读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辅导他们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等,但一直苦于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调,内容缺乏实例,他希望贤士榜这样的讲座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有效的就业培训。
  5.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小李找工作时遇到这样一件“怪事”:等了半个月终于接到一家合资公司的面试通知,面试结束后恰巧碰到在这家公司管理层任职的学长,学长向其透露,公司今年其实并没有招人的jj算。近来,类似虚假招聘时有耳闻。
  既然单位没有招才纳贤的打算,为何还要劳神劳力组织招聘、面试?某企业人事经理透露,虚假招聘单位并非无利可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由于薪酬、岗位性质等原因,人员流动很大,为了保证动态稳定,公司就通过连续面试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库。但公司即使对某位应聘者“中意”也不会马上招进来,等岗位空缺后才会从库内寻找人选;二是有些企业的一些岗位因为长期没有招聘,人力资源经理不了解薪酬信息,就通过大量的面试来掌握这些岗位的薪酬“行情”;三是一些大公司长期把招聘广告挂在网站,不时到高校进行宣讲,实际是为“造势”,在毕业生中起到广告效应;此外,个别小公司为获取组织单位的“返利”,参加非正规的大型招聘会,“任务”就是空收一大摞简历,却不招“一兵一卒”,或者干脆席位空留。记者了解到,部分高校也察觉到了这一不正常现象。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介绍历届毕业生的就业遭遇,请来资深的人力资源经理做就业技巧辅导,加强学生在求职中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假招聘的负面影响,一些高校打算在校园网上向学生公布企业“诚信黑名单”。同济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祁明还认为,要想让假招聘绝迹,根本之策是健全法律法规,并制定执行可操作的政策。同时有关机构要加强管理,彻底“根除”虚假招聘现象。
  6.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了大学生求职的新平台,但是记者发现网站的安全性同样令人担忧。
  “差点就被骗了!”说起通过网上求职遭遇的骗局,四川师范大学女生高娜至今还心有余悸。“不久前,我在一家知名招聘网站上发布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没过几天,我接到了一个自称为重庆某用人单位的电话,对方希望了解我的基本情况,随后询问了家庭电话。虽然我感到有些奇怪,但出于对网站的信任,还是告诉了对方。”高娜说。不料,高娜很快收到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里,母亲语气焦急地问她:“孩子,你在哪儿?怎么你老师说你出车祸了,要我寄几千块钱过去啊?”高娜大为吃惊,再一查电话号码,发现是自称重庆某用人单位的那个号码打到家里去了。与高娜相比,西南民族大学的李晓就没那么幸运了。近,求职心切的李晓同样把自己的简历挂到了网站上。第二天,一个自称广告公司负责人的男子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见她的求职简历,在详细询问了她的有关情况后,要求她留下家庭电话,以便通过父母对她作进一步的了解。“我的父母后来收到一个电话说我‘出事’了,家里立刻就按照对方要求寄去了6万块钱。”李晓懊恼地对记者说。
  7.记者采访发现,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同时,一些不正规用人单位和个人也在酝酿隐蔽性较强的“软陷阱”,往往令求职者防不胜防。
  不久前,求职者小裴白给人“打工”一个月遭辞退后,她才觉醒到自己被公司给“忽悠”了。
  两个月前,小裴到某公司应聘销售员,签订正式协议前,公司称要先经过一个月的“培训”,这期间没有薪水,只负责午餐和每月两三百元的补贴。名为培训,实际上小裴的工作和正式员工并没有差别,每天一样要按时到岗,同事们有事也让她当“主力”,工作强度非常大d
  当¨培训”期满后,公司还是没有录用小裴,而是加了个“考试”的环节。这个考试考题非常具体,就是公司产品销售计划,包括翻译资料、策划文案、设计销售程序等等,小裴当时就怀疑,如果终没被录用而单位又采用其创意的话,那不是免费获得脑力劳动成果吗?后来的事实证明,小裴的担心并非多余,实习的时候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公司却以能力不符为由拒签协议。
  随着各种软陷阱的出现,像这样被骗“劳动力”的情况在职场上已经不是偶然现象,用人单位给试用期换个名义就可获取廉价的劳动力,也可以“埋伏”在招聘考试的过程中,借机套取求职者的免费创意。这类陷阱不同于传统的骗局,容易被人们忽视。一旦上当,因为对方钻的是漏洞,求职者往往投诉无门。
  来
公务员考试云南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