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二、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三、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