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
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今古文经学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秦初,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可是,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经学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经学注重阐述*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今文经学研究的日渐走向繁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并压倒今文经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值得一提的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终压倒了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在西汉时期,受政府支持,属于官学。古文经则是“在野巨儒”的私学。古文经学也要想争为官学,以期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对等的地位,从而打破今文经学家垄断学术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这自然为今文经学家所不容。在这里,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东汉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经学占据优势。宋代,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学一反古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的古文经学告衰。明代,经学进一步衰落。清代前期,古文经学复兴,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而达到全盛时期。嘉庆、道光年间,古文经学进入尾声,今文经学却又兴起。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他们吸取了汉代今文经学派主张改制的思想,极力提倡今文经学。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1.下列对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是始兴于汉代的一场派系斗争,它在儒学内部进行,长达两千多年,终止于清王朝的覆灭。
B、今古文经学之争表面上看,主要表现为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今文经学注重阐述*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
C、今文经学把经书说的神乎其神,解经时专门喜欢讲谶纬灾异,生硬地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用神学迷信羁绊人们,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
D、今古文经学之争发展到汉代,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里的延伸,这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经学”,就是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儒家经典深奥,经师们在讲授时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传授,使得人们对经书的理解各有不同。
B、“文”就是记载经典的文字,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靠经师口授相传,他们记载经书所用的文字,就是今文,之前的都是古文。
C、今文经学在汉代属于官学,古文经学是私学,到了宋代,一反古文经学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中寻求义理的“宋学”取代了正统的古文经学。
D、到了清代,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极力主张今文经学,他们吸取了其改制的思想,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旷日持久,如果只是学术流派之争,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但作为政治斗争,就值得我们对这段两千多年的历史进行反思,可见历的其他学术流派的争论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政治因素。
B、虽然经学大师郑玄不断完善古文经学,使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但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中,两种学派也是不断相互借鉴吸收的。
C、秦始皇当年大搞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才促成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诞生,所以说,是秦始皇造就了今文经学。
D、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进程中,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成的变化时起时伏,特别是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汪应轸,字子宿,浙江山阴人。少有志操。正德十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十四年,诏将南巡。应轸抗言:“自下诏以来,臣民旁皇,莫有固志。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昔谷永谏汉成帝,谓:‘陛下厌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数离深宫,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逐。典门户奉宿卫者,执干戈而守空宫’。其言切中于今。夫谷永,谐谀之臣;成帝,庸暗之主。永言而成帝容之。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疏入,留中。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跪阙门,受杖几毙。
教习竣,拟授给事中。有旨补外,遂出为泗州知州。土瘠民惰,不知农桑。应轸劝之耕,买桑植之。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驿骚道路。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车驾驻南京,命州进美妇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世宗践阼,召为户科给事中。山东矿盗起,兖州,流入畿辅、河南境。应轸奏言:“弭盗与御寇不同。御寇之法,驱之境外而已。若弭盗而纵使出境,是嫁祸于邻国也。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报可。在科岁余,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以便养,乞改南,遂调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方议追尊献皇帝。雅知应轸名,欲倚以自助。应轸与议不合,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不报。
嘉靖三年春,出为江西佥事。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为巡按所劾。诏所司逮问。应轸自陈亲老,鲜兄弟,乞休侍养。吏部为之请,乃免逮。久之,廷臣交荐,起故官,视江西学政。父艰归,病卒。(选自《明史•汪应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民旁皇,莫有固志旁皇:通“彷徨”,犹疑不决
B.教习竣,拟授给事中竣:完成,完毕
C.廷臣交荐,起故官交:交换,更替
D.事遂寝寝:停止,平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汪应轸直言敢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
②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
③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
④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
⑤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
⑥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④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应轸出任江西佥事两年后上疏称病,不待复命便立即返乡,被巡按官员*,后经自陈实情,又因吏部求情才得免罪获释。
B.汪应轸出任泗州知州时针对土地贫瘠、百姓懒情、不懂农桑的具体民情,采取买桑劝农、募工教织的措施,使得泗州百姓丰衣足食。
C.汪应轸为奉养亲老,请求调任南京,但与张璁、桂萼商议追封兴献皇帝尊号一事意见不合,立即上疏奏请世宗皇帝尊崇礼经与正统,以便安稳民心。
D.汪应轸曾用谷永劝谏汉成帝的典故当面劝止皇帝南巡,却因讽喻失当,招引圣怒,继而被罚跪宫门,遭受杖责几乎丧命。
7.课内翻译(10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分)
译文: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3.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四)14.(1)女也不爽,。,二三其德。
(2),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课内文言知识(8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苟余情其信芳/自可断来信
B.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
C.留待作遗施/采之欲遗谁
D.适得府君书/少无适俗韵
16.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2分)
A.长余佩之陆离B.少长咸集
C.亦余心之所善兮D.千万不负全
17.从文言句式的角度,选出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2分)
A.高余冠之岌岌兮B.马之千里者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怨灵修之浩荡兮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句是()(2分)
A.昼夜勤作息B.否泰如天地
C.我有亲父兄D.便可白公姥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款吸顶灯,水晶的垂饰超显浪漫,而亮灯时的光也是神秘浪漫的紫色,给人冰清玉洁的美好印象,让家也更显得温馨浪漫了。
B.11月8日,广州正式取消亚运公交地铁免费乘车措施,公交和地铁客流回落、秩序良好,许多市民称政府能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措施,是群众众望所归的务实行为。
C.中国文化的现实状态并不让人满意:余秋雨先生本着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把厚重的知性化成明快浅显的线条,以期广大读者能够接受,结果很多读者却不知所云。
D.小村官之所以变成大硕鼠,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一是土皇帝土霸王思维,二是家族意识,三是“村里的就是俺家的”,四是监督部门尸位素餐。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首部*眼3D儿童舞台剧《安徒生密码》在全国各大剧场上映,为经典和浪漫的童话世界场景及演员精彩的表演,让观众都目不交睫。
B.我,15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也学写了一篇小说,冒失的向文学刊物投稿。
C.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省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冬温夏清,较之往年是难得的好年景。
D.古人讲“自古逢秋悲寂寥”,秋的萧瑟与悲凉,成了古代文人一脉相承的情感基调。与古人相比,近现代大师眼中的秋天则清新亮丽多了。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育儿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经验,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B.《澳门日报》日前刊出社论说,围绕着是否应该禁放*的问题,人们在过去一段时间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因而违法违规燃放*的行为屡禁不止,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C.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安理会改革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方愿与各方保持接触,通过广泛、民主协商,共同努力,改革朝有利于维护联合国整体利益和会员国团结的方向发展。
D.北京卫视推出的《忐忑》百人合唱版成为兔年春节网上转帖快的视频之一,百位翻唱者中有的是龚琳娜的粉丝,有的是选拔出来的网友,有的来自合唱团,年龄跨度涉及到各个年龄层。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批年轻人拥有1200余项检验资质,检验实力位居国内水平,没有满足现状,仍不断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B.据美国《科学》杂志统计,有110种鲨鱼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界,如果不控制市场对鱼翅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某些鲨鱼种群将彻底消失。
C.工信部近期将在成都、武汉等7个城市增设互联骨干直连点,它们建成后将极大提高互联工作效率,有助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
D.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其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阐明了严正立场。
2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亚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而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部落的文化。。
①它变成了一种亚文化的现象②将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帖子炒出来
③这就是“无聊的力量”④潜伏在网络世界中的一拨人共同发力
⑤终呈现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⑥曾记否,贾君鹏一帖发布后
A.⑥②④⑤①③B.⑥④⑤②③①C.⑥④②⑤①③D.⑥④②⑤③①
2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文思敏捷”“学富五车”是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从事口头传承行业的人,如操弦乐师、戏曲艺人等都被划定在“没文化”之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们常常思索,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②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
③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
④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⑤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
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A.⑤③②①④⑥B.③②⑤④①⑥C.③②⑤①④⑥D.①③②④⑤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
1.下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叱咤(chà)风云称(chèn)意春风骀荡妍媸
B.瞠(chēng)目结舌炽(zhì)热委屈求全签署
C.自怨自艾(yì)压轴(zhòu)既往不咎巅峰
D.针砭(biān)时弊梵(fàn)语为虎作伥愁怅
参考答案:C
2.下列对成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危言危行屡试不爽不刊之论敬谢不敏无可厚非差强人意
A.危险差错刊登推辞指责振奋
B.正直相同修改感谢批评勉强
C.正直差错修改推辞责难振奋
D.危险畅快刊物辞别错误勉强
参考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消息称辽宁省体育局新出台了一项政策,不允许有体育局编制的辽宁籍教练员去外省市球队执教的规定。
B.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品牌、产品、价格、服务的竞争,但实质上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品质和心态的竞争。
C.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很大,病毒可通过网络快速扩散,一旦某程序被病毒感染,则整个互联网交易系统甚至整台计算机都会受到病毒威胁。
D.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五花八门,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3、B(A项,重复:去掉“的规定”。;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整台计算机甚至整个交易互联网”;D项,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中心语“的问题”。)
4.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共分为七篇,其中多数为论辩文章。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同时他又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文章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他创作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
C、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等。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塑造
了“硬汉”性格。
D、《边城》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
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
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时人们到河边、上
吊脚楼看年轻小伙儿、
姑娘舞龙灯,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对“傩神”的崇拜,表现了湘西人
的宗教习俗。
D端午节时人们到河边、上吊脚楼看小伙子们赛龙舟
5.下列有关各节日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教师节对联:旭日灿星照学府,春风化雨育新苗。
B.中秋节对联: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
C.国庆节对联:惠政兴邦千家乐,赤诚报国万众心。
D.重阳节对联: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5、B(“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为元宵节对联)
6.阅读右边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贴切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如陷阱,陷入便不能自拔。
B.只有走出传统,才能推陈出新。
C.面对传统,应当学会自我救赎。
D.泥古不化,易被传统捆住手脚。
参考答案:D
7.下列语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凌万顷之茫然
A.渺渺兮予怀B.客有吹洞箫者C.句读之不知D.而今安在哉
8、给下面一则消息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5分)
本报北京11月18日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近日告诉记者,目前各地出现的电荒将使我国的电源建设进一步加快。据测算,我国水电的技术可开发容量为4.9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容量为3.95亿千瓦,而已建水电站装机容量仅为经济可开发容量的19.9%,未来20年将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黄金期。未来几年,我国每年投资于电源建设的资金为1000亿至1200亿元,而通过企业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进行水电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题: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8、我国水电建设进入黄金期。或:水电建设进入黄金期。(大意对即可,超过字数限定,酌情扣分)
二、文言阅读(24分)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如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用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后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之初如陈留如:到、往
B.帝幸广陵,行中领军幸:皇帝到某地
C.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假:借
D.诚用百姓疲劳故也用:因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应三公之辟不知日之入
B.战于荥阳而卒惑而不从师。
C.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D.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举匏樽以相属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曹丕继任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称帝后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
B.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认为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
C.卫臻将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认为当初卫臻反对建造宫殿,自己已经收心,卫臻不应再管殿中监这件事。
D.毋丘俭上疏明帝说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认为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应该寻找机会平定东吴而不是克定辽东。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3分)
▲
(2)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4分)
▲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分)
▲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
9、C(假:给、授予)
10、D(A结构助词,的/主谓间;B表顺承/表转折;C介词,趁机/因为;D而)
11.(3分)D(卫臻没有平定东吴的意思)
12、(1)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
(2)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
【附译文】卫臻,字公振,陈留郡襄邑县人。父亲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路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正值曹操奉诏为献帝到魏地挑选贵人,他借此上表让卫臻留下来担任参丞相军事。为追念其父卫兹的功勋,又赐封卫臻为关内侯,转任户曹掾。曹丕即魏王王位后,任命卫臻为散射常侍。等到当了皇帝,曹丕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曹丕要亲自去广陵,让卫臻做中领军,陪同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说:“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待详细审问降将后,才知道果然是吴军守将制造的谣言。
明帝曹睿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都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每天观察这类事情,大多如此。因此,我恐怕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至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对明帝说:“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沿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修武备习练战阵,而毋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毋丘俭出兵果然失利。
后来卫臻升任司空,转任司徒。正始年间,卫臻晋爵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他的一个儿子被赐封为列侯。
三、古诗鉴赏(10分)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分)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4分)
答:“浮”和“动”。(2分)“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3分)
(3)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箪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
(2)不宜妄自菲薄,以光先帝遗得,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3)▲,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4)▲,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5)目遇之而成色,▲,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6)人间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仰不愧于天,▲。(《孟子•尽心上》)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
(9)大直若屈,▲,大辩若讷。(《老子》)
(10)士不可以不弘毅,▲_。(《论语》)
五、文学文本阅读(20分)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15.具体分析小说中画线句子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4分)
①“木然”表现老人身心疲惫,陷入了绝望;“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不再期待“我”为他分忧。②“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后句中的“只是”二字意味深长,交织着“怨”“冤”之情,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4分,每点2分)
16.小说中老人反复念叨自己的小动物,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①小动物是老人的精神寄托,这样写体现了老人博大的爱心与素朴美好的人性;②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4分,每点2分)
17.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
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④以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18.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