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并涂在答题卡上。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规范宗教仪式B.传承中华传统C.禁锢人们思想D.阻碍社会进步
2.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朝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
4.我国目前34个省级级行政区划,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省”这一称呼早源于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宗法制
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6.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B.内阁制C.二府三司制D.一省制
7.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8.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D.枢密院和三司使
9.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A.秦丞相B.西汉刺史C.宋三司使D.明内阁大臣
10.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
碍。”以下各项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割占香港岛
C.协定关税D.获得领事裁判权
11.南京的文阁殿有“太平世界,男女同权应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的门联。其中的“顽妖”主要指
A.外国资本家B.清朝统治者C.民族资本家D.西方传教士
1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终能够还原历史*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
13.“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这段话反
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抗日战争
14.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5.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
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
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
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材料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6.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场激战三个月的战役是
A.太原会战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
17.宣统三年(1911年)的某一天,清廷忽然接到广东省地方高级官员的电报:“省城乱党潜图起事,三月二十九日猝有匪徒多人轰击督署。”电报所说的事件是
A.武昌起义B.秋收起义
C.黄花岗起义D.金田起义
18.*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
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
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了君主*,实现了民权主义
B.否定了君主*,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C.*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D.否定了君主*,确立了总统制
19.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
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0.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
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
大”
A.制定了党的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1.某报刊刊登的“七一”赞歌中写道:“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六年前,唤起工农千
百万,同心开创新纪元。”这里的“新纪元”新在
A.革命任务B.革命手段C.革命性质D.革命前途
22.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中不可能出现的口号是
A.“拒绝在和约上签字”B.“*亲日派卖*”
C.“外争国权,内惩*”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3.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
建交国家495469878895103107110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4.1954年,*在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
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
碑……”材料中的“里程碑”实际上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确立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了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D.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5.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
“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26.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2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让少数民主当家作主
C.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28.在中国近现代,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29.中共xx届xx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xx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部法律,它成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法律是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
30.1981年9月,全国*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31.“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①中共xx届xx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③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2.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33.1949年春,*在中共xx届xx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从“一边倒”到区域合作B.美苏对峙格局的演变
C.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D.中苏关系的演变
35.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过,“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别人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中国不打美国牌,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从中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
B.反对美苏霸权,实行改革开放
C.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真正的不结盟
D.坚持独立自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
36.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年、1956年、197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下列史实与三次*成因相对应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联合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中日关系改善
37.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击败了美国。”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
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38.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B.布雷顿森林会议
C.万隆会议D.第2xx届联合国大会
39.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A.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B.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
C.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
4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41.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
的体现。结合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引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引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指出其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政府对美国、日本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提出的相同条件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6分)
【答案】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CBCABCBBC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AADCCCBCC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DDADCCCDBA
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
答案CCACCBDCBD
41.
(1)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8分)
(2)相同条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合法的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6分)
(3)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6分)
【二】
一、选择题(35道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大下”,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制度,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2.云梦《秦简》载“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材料中官吏的任职方式是
A.中央任命B.军功受奖C.察举征辟D.科举考试
3.“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B.唐朝的刑部C.北宋的通判D.明朝的厂卫
4.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统治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苏格拉底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他认识到
A.民主政治不利于社会稳定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C.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D.城邦体制束缚了国家发展
6.《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表明罗马法
A.保护私有财产B.维护平民利益C.袒护贵族特权D.体现政治民主
7.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仅1887~1897这10年问,内阁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时间的84.5%,致使议员个人根本无法提出议案。这反映出
A.议会不再是英国的权力中心B.内阁和议会已没有本质区别
C.英国代议制民主制更趋完善D.内阁成为英国实际权力核心
8.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对一部宪法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他评价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9.为扭转货币发行的混乱状况,美国邦联政府根据《邦联条例》所授予的权限,于1781年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成立北美银行,发行纸币;但各州对此不屑一顾,到1786年有7个州继续发行自己的纸币,导致邦联政府金融改革的夭折。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
A.美国只是名义上获得独立B.各州对《邦联条例》不满
C.美国邦联制存在明显弊端D.各州与邦联矛盾不可调和
10.对于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有人指出: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意在说明德国体制
A.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B.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C.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D.有利于内部改造的进行
11.近代,英、法、美、德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1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中国社会全而落后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13.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
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D.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14.“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太平天国从根本土取决于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B.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
C.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D.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
15.“近代百年第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16.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终能够还原历史*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
1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
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了封建君主*制度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8.《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它
A.实现了国民一律平等B.奠定了民主共和国的法规基础
C.否定了封建君主*政体D.结束了封建统治秩序
19.“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运动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整风运动
20.列宁曾经说过: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伟大尝试
C.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D.人类历首次*封建制的民主革命
2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当时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B.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C.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D.力主退出第世界大战
22.下图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49年开国大典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D.结束了封建君主*
23.下面是某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情况图。以下确立的主题中与之相对应的是
A.进行战略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B.“将革命进行到底”
C.以全民抗战*日本帝国主义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4.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25.观察右图,导致中*员数量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合作实现推动工农运动高涨
B.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重新选择
C.红军长征推动农村革命运动高涨
D.日本扩大侵华对革命力量的打击
26.“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主要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B.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国共合作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D.国民党全面抗战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27.1945年5月,蒋介石说“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只有消灭共产党,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而8月份他却接连三次电邀*到重庆“商讨”和平问题。其真实用意是
A.争取时间准备内战B.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C.争取和平民主建国D.把内战责任转嫁给共产党
28.在解放战争中,中央军委为“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的考虑,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后歼灭。当平津战场完成对敌人的切割、包围后,淮海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才对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这表明解放战争
A.主要以依靠人民而取胜B.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
C.各个战役重要程度不同D.注重先难后易逐次取胜
29.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赦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30.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31.据报道,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创下历年新高,达到破纪录的150多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
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32.《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A.发挥三省监督牵制作用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33.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34.下图漫画所蕴含的法理起源于古代罗马法。这一法理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B.否定了大量的习惯旧俗
C.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D.否定了贵族的阶级压迫
35.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
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此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三权分立B.天赋人权C.社会契约D.人民主权
卷Ⅱ
二、材料解析题(两道小题,29题15分,30题15分,共30分。)
29.(15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雅典)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向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试用所学知识来论证这一观点。(2分)
(3)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文件是什么?(1分)简述英国民主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3分)
(4)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民主制度发展的认识。(4分)
30.(15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材料二五四运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江*所指出的,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的爱国主义相比较,具有本质的进步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伟大抗战塑造了伟大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怎样的鲜明时代特征?(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塑造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一例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6分)
(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革命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任务。(4分)
【答案】
1-5CACBC6-10ADBCA11-15CDCBC16-20ACCCB21-25BCDBB26-30AABCB31-35DBCAD
29.
(1)表现: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军机处(2分)
(2)变化:君主制到寡头制,再到民主制。(3分)
论证:因为占雅典居民多数人的奴隶、女性、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权利。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2分)
(3)文件:《权利法案》(1分)
过程: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议会改革(3分)
(4)认识:民主制度的发展是渐进的、曲折的;任何民主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4分,不必拘泥于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30.
(1)*清王朝,*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要求;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因素;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和觉醒。(3分)
(3)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抵御外侮,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分)
转折点: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4分)
(4)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