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导航 > 最新信息

贵阳七名大学生街头卖苦力

2003-07-05 00: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7月1日上午10时30分,第3次背起那只打眼的“背篼”,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级学生万明强再度走出了校门。

  就像重庆的“棒棒”一样,作为山区农村常见的小型随身运输工具,在贵州的大小城市里,“背篼”通常是街头卖苦力的进城打工者的标志。然而,为了筹集重病住院的弟弟的医疗费,23岁的万明强不得不鼓起勇气,去期待每背一“背篼”东西那一元、两元的报酬。

  万明强的弟弟万明举21岁,与哥哥同一年考上贵师大,就读于该校生物科学技术系。不久前,万明举被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患上了“间叶性来源性恶性肿瘤”,仅手术费即需3万元以上,术后恢复所需费用更高。蓦然而至的沉重负担就这样压在了父母靠种地为生、全家年收入不过两三千元的万明强肩上。

  “我不想让父母和弟弟过早知道真实的病情。在没有更好的打工渠道的情况下,我只想通过当‘背篼’,尽可能承受起面前的一切。”已经向学校申请本学期期末考试缓考的万明强说。

  令人感动的是,在万明强决定背起“背篼“之时,中文系与他同班的付颖纯、李小军、龙兴友,生物系与万明举同班的孟文蛟、阳显忠,以及来自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刑事技术专业的陈永庆等另外6名大学生,都作出了与他站在一起的决定。同为贫困生的孟文蛟亦刚刚重病出院不久,而陈永庆为此推迟了毕业报到时间。

  6月28日、29日,7名大学生利用周末背着“背篼”,转遍了贵阳市区的许多大街小巷。尽管脚都走疼了,肩也背酸了,还得到了好几位主顾或多或少的同情,可是两天下来,他们合计只拿到不到100元。

  贵师大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李建认为,就物质意义而言,背“背篼”的收入当然无异于杯水车薪;就精神意义来说,7名大学生的举动却弥足珍贵。

  事实上,除了上街背“背篼”,由万明举的病情引发的“爱心接力”,正以更丰富的形式在校园内外传递着:学校启动“学生意外伤亡救助基金”,先期为万明举的手术垫支了1万多元;万氏兄弟的同学们自发开展募捐行动,第一批将6000多元送到了万明强手里,并在紧张的期末考试期间,轮流组织到医院护理万明举;一些校外人士和单位亦闻讯送来捐款……

  据了解,上周五,万明举已经动了手术,目前术后状态较好。


校园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