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一>导航 > 最新信息

2016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2016-09-26 13:58:00 来源:无忧考网
高一历史
选择题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右图,按照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
王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3.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4. 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5.《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 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
6.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7.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8.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9.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从按列国来分配到按各州来分配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君权神授”的思想
10. 下列关于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图例正确的是
A.御史台——内朝——军机处——内阁
B.内阁——中书省——内朝——军机处
C.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D.丞相——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内阁
11. 国学大师钱穆在评价中国古代一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
意义遂失。”这一制度指的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2.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康熙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 B.初的职能主要是处理军务和其他政务
C.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D.办事效率较高,但决策封闭的特征更明显
13. 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可能出现在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4.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①初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7. 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年5月30 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反洋教斗争
18.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使这位诗人感到愤闷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清政府割让台湾
C.八国联军侵华 D.国民党败退台湾
19.中国近代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 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20. 在《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 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给与日本巨额赔款
21.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 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 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22. “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时间早可能是在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39年
23.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 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B. 中国军队首次对日作战
C. 中国开始了神圣的全民族抗战 D. 中日民族矛盾成主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25. 美国记者谈到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他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 B.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6. 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几幅图片,综合这几幅图片,以下说法恰当的是

上海守军抗击日军 百团大战纪念碑 民兵大摆地雷阵 回民支队在训练
A.抗日战争是一场国际战争 B.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始终是抗战的主要力量
C.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D.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始终积极组织抗战
27.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的描写
C.侵华日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28.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一败一成,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 B.两次战争发生时的国际环境不同
C.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领导力量不同 D.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这一困局的?(8分)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4分)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图 一
材料二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不断。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 《盛世危言》
材料三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1)结合图示一,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呈现什么趋势?(4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马关条约》相对前两次战争所获侵略权益所体现的侵略方式有什么新特点?(2分)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后危害严重的条约?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8分)

答案
ACDCD BCDCC CDDDC BABBC ACCCC CDC
(1)指分封制(2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4分)*: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4分)
(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4分)
(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4分)

(1)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东部沿海并延伸向内地。(4分)
说明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新特点:更注重资本输出。(2分)
危害: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任意答一点2分,共4分)
(3)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一方面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和掠夺,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贫困化;(4分)另一方面,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西方列强的侵略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通商口岸地区城市发展(近代化)。(4分)

高一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