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自幼就好追求真理,当他入学读书时,就已令私塾的老师对他刮目相看。他常向母亲问及宇宙和人生的奥秘,尤其对天地的创造,死后的问题,十分好奇,常使母亲惊异辞穷。13岁时,随母亲前往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大哥家,他在自传里说:“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14岁时,进入当地一间基督教学校就读,激发他有了唱基督教诗歌的爱好,并养成了读圣经的习惯,校长对他尤为关爱。他勤于参加主日的崇拜和每日早晚的祈祷会,对基督教教义的认识逐渐加深。17岁时,转学到圣路易学院,当时他已决志归向耶稣基督,且有受洗的意愿,并热心传福音。不料其大哥得知后,十分震怒,责骂他说:“你如果这样的话,就不让你读书了,你还信不信基督教?如果还相信,你就回老家去;如果不信了,就让你继续在这里读书。你到底怎么样?”这对他的信仰是个严峻的考验,他坚决不肯放弃信仰,宁愿不在美国檀香山学习深造,而毅然回到贫穷的中国家乡。
(17岁的孙中山)
孙中山回到故乡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向同伴宣传拜偶像是迷信。后来到香港,在拔翠书院就读,课余前往道济堂参加礼拜。18岁时,在香港公理会受洗,取名“日新”(广东话与“逸仙”同音),乃为“得救重生”、“成为新人”之意。大哥闻讯,大为不满,竟召他赴檀香山,并收回其分得的家产,他却处之泰然,毫无怨言。他大哥为防止他接近教会,时常加以监视。他极其苦闷,深恐壮志消磨,即请老师资助他回国。后入广州博济医院专攻医学,以便借行医掩护革命运动,实现救国救民大志,当时他年仅20岁。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院长是英国医学家康德黎博士,这与他伦敦蒙难获救有重大关系。27岁时毕业,名列第一,各科都是100分,打破了全校纪录,由此可见他的智慧,乃由神而启,非同凡响。
孙中山不仅为革命奔走,又热心传扬福音。据为他施洗的美国传教士喜嘉理牧师说:“他受洗后立即为耶稣作见证,他的信心火热,在短时间内他就带领了两位朋友信耶稣。当时只有很少人信耶稣,许多人都怕被人认作基督徒。”“他的传道心志甚是坚定,如果当时香港或附近设有完善的神学院,又有人给予资助,那么他必为当代的传道人了!而且以他的热忱和毅力,必定能吸引许多人信靠耶稣。”他曾在假期与喜嘉理前往香山县布道,而且一路分售福音书刊,带领友好信靠救主。
1894年,以孙中山为首的20多位华侨在檀香山主教银行职员何宽家中秘密集会,向腐朽的清王朝吹响了战斗号角。他们忧虑着中国的政局,对遥远祖国的关爱,终于使他们顾不得自己力量的微小,决定在11月24日成立兴中会。很多人不知道兴中会的成立与圣经有密切的关系,当他们通过章程后,孙中山要各会员填写盟书,而后在他带领下,将左手放在打开的圣经上,右手向上高举,在神面前庄严宣誓。这小小的一步,有惊人的意义,17年后*了清王朝。从后来的结果看,这实在是中国乃至亚洲的一大进步。他选用的宣誓仪式,不是中国人熟悉的歃血为盟,也不是民间流行的斩鸡头,而是按手在中国人极陌生的圣经上,真是非常奇妙。他要赶时髦吗?其实当时西方时髦的言论是批判圣经;要争取教会人士的认同吗?后来他奔走欧美时,并未宣扬此事。他向清政府李鸿章上万言书没有下文,痛定思痛后决心采用的途径是非常慎重的!他有什么深意呢?细察近代发达国家的民主和科学有的成就,都源自对圣经的信仰。他像孤独的先知,早就洞悉个中奥秘而寂寞地行在同胞之前,他在遗嘱中仍提醒同胞要信神。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绑架禁闭,准备解回中国杀害。正在千钧一发、九死一生之际,全靠他的老师康德黎――一位虔诚基督徒的营救,才得以脱险。然而若不是檀香山偶遇康德黎,他就无法得知康德黎将返回英国,更不知其伦敦的地址,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必有神的奇妙安排和保守,使他灵命大大长进。脱险之后,他亲笔写信给香港区凤墀长老说:“弟被诱擒于伦敦,牢于清使馆十有余日,拟将弟捆绑乘夜下船,私运出境。船已赁备,惟候机宜。初六七日内无人知觉,弟身在牢中,料想必死,无再生之望。穷则呼天,痛则呼父母,人之情也。此时惟有痛心忏悔,恳切祷告而已。一连六七日,日夜不绝祈祷,愈祷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无忧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祷有应,蒙神施恩。然究在牢中,生死关头尽在能传消息于外与否耳。但日夜三四人看守,窗户俱闭,严密异常。惟有洋役两人日入房中一二次,传递食物各件。然前已托之传书,已为所卖,将书交与衙内之人,密事俱俾知之,防范更为加密。而可为我传消息者,终必赖其人。今蒙神施恩,接我祈祷,使我安慰,当必能感动其人,使肯为我传书。次早他入房中,适防守偶疏,得乘间与他关说,果得允肯。然此时笔墨纸料俱被搜去,幸前时将名帖写定数言未曾搜出,即交此传出外与康德黎和万臣两师。他等一闻此事,着力异常,即报捕房(相当于警察局),即禀外交部,而初时尚无人信。捕房以此两人为癫狂者,使馆全推并无此事。他等初一二日自出暗差,自出防守,恐溜夜运往别处。初报馆也不甚信,迨后彼两人力证其事之不诬,报馆始为传扬,而全英国震动,欧洲震动,天下各国亦然,想香港当时亦必传扬其事。伦敦几乎鼓噪,有街坊欲号召人拆平清使衙门者。英国首相行文着即释放,不然则将使臣人等逐出英境,使馆始惧而放我。此十余日间,使馆与北京电报来往不绝,我数十斤肉任被千方百计而谋耳。幸天心有意,人谋不臧,虽清虏阴谋,终无我何,适足以扬其无道残暴而已,虏朝之名从兹尽丧矣!弟现拟暂住数月,以交此地贤豪。弟遭此大故,如浪子还家,亡羊复获(路15:3-7、11-32),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进之以道,常赐教言,俾从神道而入治道,则弟幸甚,苍生幸甚!”
孙中山曾说过如下精辟而有远见的话:“建国之基,发端于心理”,故应“以神道而入治道”,使国人“敬畏那当受敬畏者”,中华民族才有大希望。“至于宗教,则崇耶稣。”他的政治主张有不少是吸取了基督教教义。他说,人类前进之目的为何?即孔子(参孔子条)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耶稣所谓“尔旨得成,在地若天”(太6:10)。这不是以“人”为发展的终极,乃是在人的层次之上,有着神性的企求,从而可使**、平等、博爱成为“人”的基准,以耶稣之心为心。当汪精卫等国民党人激烈反对基督教时,他一面告诫教会“决计不作帝国主义之工具”,一面强调辩论只会使“基督教之真义反加明了”。他庄严宣称:“不但我是基督徒,我一家里里外外、大大小小都是基督徒,且有家庭崇拜。”
国家的强弱优劣全靠执政者,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作为基督徒,孙中山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以耶稣“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为宗旨的一生,这是来源于圣经的教导。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太20:26-27)这是极其伟大的观念,今天的民主作风由此奠定。从那时起,全世界除了法西斯式*政权外,各国都逐渐走上了民主的道路。就算有些国家是*的,他们还要高喊民主,甚至说自己的国家是全世界民主的,可见民主是今天必走之路。权力在教会应意味着摆上和付出,掌权者就是更多地服侍,作神和人的仆人。孙中山所说的民主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论断,的确是高瞻远瞩,这也是孙中山的伟大之处。孙中山不允许百姓对他喊“万岁”,这是他谦卑的明智之举。
孙中山擅长书法,为人题字多的,当属好书字体宽博大方、空间开阔、令人畅想无穷、耶稣提倡的“博爱”两字,其次是“天下为公”四字。他在革命成功后仍爱传福音,1918年,一个传福音大会上,在座的有孙中山、海军总长程璧光和外交部长伍廷芳。主讲人说完了,问听众:“谁愿意接受这位基督作救主的请站起来。”当时孙中山劝程璧光站起来,他刚要站起来,被伍廷芳拉住说:“不好看!不要站起来。”孙中山一边催,那位就拦阻他。他对孙中山说:“我明早去找他。”次日,他去火车站送客,路上遇刺身亡,再没有决志机会。亲爱的读者,明天不是你的,现在就是接受基督作救主的时候。
孙中山以圣经真理为利剑,与罪恶势力决战,使革命取得成功。1925年3月11日,他在临终前一天,于病榻上对他的家属和挚友们,口授了他的第四份遗嘱《一个基督徒的遗嘱》:“我是一个基督徒,受神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他以基督精神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佛、道、儒各教占压倒多数的中国,一般士大夫,大多噤若寒蝉,不敢公开承认基督,他能始终不渝,见证主道,可见其信仰的真诚和热烈。出任过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是孙中山的连襟,他述说了孙中山临终前的情形,当时孙中山握住他的手,大声说:“你是基督徒,我也是基督徒。我要告诉你我的领悟,我想你能明白。神差遣耶稣到这个世界上拯救世人,神也差遣我到这个世界上做我当做的工。” 孙中山病逝于北京,享年仅58岁,先在协和医院举行安息祈祷会,后到中山公园举行国葬。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列出了20世纪有影响力的19位亚洲人,孙中山名列第二,他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
鲜为人知的是,许多基督徒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有的甚至牺牲生命。中国早期民主革命领袖陆皓东就是基督徒,他与好友孙中山于1884年在香港公理会同时受洗。他的革命思想就是源于基督信仰。1911年,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清朝政府进行武装起义而牺牲的黄花岗72烈士中,就长眠着多位基督徒。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从伦敦、檀香山到旧金山,得到许多基督徒的支持、拥护和响应,一些基督徒华侨出钱出力,他们对民主革命的胜利功不可没。
中国近代法学家、革命家、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高法院院长徐谦由于感到无力*袁世凯,一度消沉,朋友见他苦闷忧郁,便劝他研究圣经,信仰基督教。后来他果真研究圣经,相信基督教了,并在教会中担任重要工作,还把信仰基督与拯救危亡的中国联系在一起。在他的提议下,建立了基督教救国协会。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基督徒参加民主革命,创办了《救国报》和《基督救国》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