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人才,搞政治也是这样,没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是很难做出成就的。孙中山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这也就是他在求学期间广交朋友,以及后来要求拜访康有为的目的所在,就是为了团结更多人,形成更大的力量。康圣人不待见孙中山,当然孙中山也不上门去拜师,就这样,他们错过了交集,康圣人继续在君主立宪的道路上狂奔,孙中山则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良方。正如孙中山自己述说的,他毕业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
孙中山毕竟不像康有为还能通过科举之路来实现理想,他什么都没有,本来打算搭上康有为的变法便车实现治国,结果被羞辱了一番。这个时候,个性很强的孙中山就开始打算自己单干,既然没有路,那就自己去开拓。
1893年冬,孙中山召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到广州雅书局内南园抗风轩秘密聚会,到会的有程耀宸、程奎光、程璧光、陆皓东、魏友琴、郑士良、尤少纨等人,孙中山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口号是仿照朱元璋《北伐檄文》中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取的,准备会后成立一个“兴中会”组织。
这就是有名的“抗风轩”会议。到这里,说明孙中山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构想,尽管还只是雏形,还仅仅是民族性的奋斗目标,但毕竟有明确目标了,为以后的行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抗风轩”会议之后,孙中山依然没有放弃自上而下的温和改良的治国方案,他希望能通过朝中大员的支持,按照他的方案进行改革。正是这样,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孙中山丢下在广州的医馆和药店,只身回到翠亨村埋头一个多月,写出了的《上李傅相书》(也叫《上李鸿章书》)。在这封上书中,孙中山提出了四点救国之策,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孙中山的这封上书,是一套如何让国家富强、如何发展西方式现代工业的理论文章。孙中山希望朝廷能够采纳他的这些建议,“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这样就可以改变国家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境地。“以中国之人民才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在家闭门辛辛苦苦写了一个多月,写好后经好友陈少白稍加润色,孙中山就抱着“冀九重之或一垂听,政府之或一奋起”的希望,和好友陆皓东兴致勃勃地出发了,经上海北上天津,争取面呈李鸿章。
和康有为上书翁同龢、潘祖荫他们不同,孙中山却选择了李鸿章,这里大概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李鸿章本人就是靠办洋务运动出名的,是有名的洋务派,是当时大清朝少有的懂洋务官员;二是李鸿章有实权,他的直隶总督基本等于大清朝的“第二朝廷”;三是李鸿章是汉人,孙中山找李鸿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都是汉人的心理,看看能不能利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观念把李鸿章争取过来,实现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愿望。
连见康有为都不容易,想见李鸿章就更不容易了,甚至根本就不可能。1894年6月中旬,到达天津后,孙中山最先是打算面见李鸿章,和李鸿章一起论论道,后来发现根本就不可能。于是退而求其次,通过李鸿章的幕僚罗丰禄等人总算把书递了上去,究竟这书到没到李鸿章手里,以及李鸿章看没看,谁也不知道,但孙中山这次上书泥牛沉海,却是事实。
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倒可以批评批评李鸿章,但话说回来,当时的李鸿章也是一个大忙人,直隶大情小事、北洋通商的事务、北洋的军情、淮军的军情、家里的事、慈禧的事……再就是幕府里的幕僚,不说名士满天下也是人才济济,和这些人谈国家大事也不一定有时间,还能有时间去礼贤下士接见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愤青。
不说李鸿章没看到孙中山的上书,就是看到了,估计对这一类的空洞理论和喊喊口号的文章也看多了,很难留下什么印象。李鸿章可能是没有什么印象,但对孙中山就不一样了,印象太深刻了,别的不说,丢不起这人。
以一介“布衣”给朝中权贵写自荐信,或论国事、或评时政、或指点江山……关键的是后面的关于自己的身世和学问,末了末了,再来一句——怀才不遇(在家待业)。这种表述方式,我们传统文学里的男性公民大都会用,比如《西厢记》中,张生给红娘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降生,并不曾娶妻。呵呵,前面的那些话都是铺垫,关键在于“不曾娶妻”。这些上书的布衣,最想说明的不是如何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如何强国富民,而是——怀才不遇(在家待业)。
从给李鸿章上书这件事来看,孙中山的确只能是康圣人的学生,这样的事情康圣人已经做过了,已经玩剩下了。康圣人虽然把书递上去了,除了获得虚名外,科举功名照样什么都没有,还得自己去考,所以还是好好考科举。再怎么说,虽说康圣人在科举方面不在行,但毕竟考了那么多回了,多少还是有一点希望的,孙中山就不行了,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所以孙中山上书被拒绝,等于堵死了他的治国梦想之路,康圣人还剩下科举这一点希望,孙中山则一无所有。“人言洛阳花似锦,偏我行来不是春”。条条大路通罗马,为啥没有我的那一条。既然你们不给,那我就自己去夺取。
到这里,不由得就想起了袁世凯,如果当初袁世凯和孙中山一样去给李鸿章上书,可以肯定地说,结局绝对不会比孙中山好到哪里去。毕竟,袁世凯和孙中山不是在一条路上的人,不好做更多的评说,总之,李鸿章有意或无意地拒绝了孙中山,不仅把一个爱国青年逼上了和朝廷对抗的道路,也把大清朝逼上了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