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务员考试>导航 > 模拟试题 >北京

2016北京公务员《行测》考前冲刺试题:言语理解与表达

2015-08-12 13:26:00 来源:无忧考网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共35题,参考时限35分钟)

  本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达尔文出生于英国西部施鲁斯伯里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16岁时,他被送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1829年,他被父亲送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希望他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同年12月,乘“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这艘军舰穿越大西洋、太平洋,_______澳大利亚,_______印度洋, _______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l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终于写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1882年4月I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牛顿墓旁。

  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其理念。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当时.有关生物是否进化的辩论.也主要是在生物学家和基督教传道士之间,而不是在生物学界内部进行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当时的生物学家对接受这一点犹豫不决,因为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存在着三大困难。

  如果达尔文知道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实验,就不会在遗传问题上陷入绝境了。孟德尔在1865年就已经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生物遗传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为单位分离地传递,随机地组合。因此,只要群体足够大,在没有外来因素(比如自然选择)的影响时,一个遗传性状就不会消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优良的基因能够增加其在群体中的频率,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

  很显然,孟德尔主义正是达尔文所需要的遗传理论。可惜,孟德尔的发现被当时的科学家完全忽视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孟德尔主义在1900年被重新发现时,遗传学家们却认为它宣告了达尔文主义的死亡,在他们看来,随机的基因突变(而不是自然选择),才是生物进化的真正动力。只有一些在野外观察动植物行为的生物统计学家仍然信奉达尔文主义.因为他们所观察到的生物对环境的奇妙适应性,是无法用随机的突变来解释的。

  1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A.进化论与孟德尔

  B.达尔文与孟德尔

  C.达尔文的困惑

  D.达尔文与进化论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文章主要围绕达尔文及其创立的进化论展开,“孟德尔”非文章论述重点,排除A、B项。C项表述过于笼统,未提到“进化论”这一关键词。D作为标题恰当,当选。

  2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一组的是:

  A.经过越过绕过

  B.跨过经过穿过

  C.穿过跨过翻过

  D.绕过跨过掠过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由“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可知,第二空中选“越过”印度洋最贴切。第三空中,“绕过”与“好望角”也搭配恰当。本题选A。

  3

  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认为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B.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C.反对神创论

  D.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基因分离定律是孟德尔的发现,A、D项本身错误,排除;与C项相比,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影响更大,是达尔文在生物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故本题选B。

  4

  文中第三段划线处的“陷入绝境”是指:

  A.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能揭示生物遗传的机制

  B.达尔文“江郎才尽”。不能继续开展研究

  C.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政治经济环境下无法获得认可

  D.达尔文的进化论被孟德尔的遗传理论所替代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由“如果达尔文知道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实验,就不会在遗传问题上陷入绝境了’,可知.这个“绝境”与遗传问题相关。B、C项与此不符,排除。另由“孟德尔主义正是达尔文所需要的遗传理论”可知.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可以用来印证达尔文的进化论。D项表述错误,排除。本题选A。

  5

  根据上下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球考察”为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提供了条件

  B.19世纪,孟德尔的遗传理论曾受到忽视

  C.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一脉相承

  D.达尔文的进化论被当时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不适用于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当选。

  6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特别注重的是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体现莫过于历代对于宫阙正门的精心设计和建筑布局的巧妙构思。******就是这种建筑的典型形式。因此。追溯******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和北京城的每一处古城垣一样,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权至上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

  B.******的历史与北京城的历史与演变有着莫大的关系

  C.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城每一处古城垣都体现出历代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

  D.******是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都城建筑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C项中“每一处”表述过于绝对。“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说的是历代的宫阙正门和建筑布局,而不是北京城的每一处古城垣。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 】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 】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7

  依次填入第二段【 】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隐匿濯清

  B.驱除涤荡

  C.淹没洗尽

  D.驱逐轻拂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第一空,“隐匿”与“喧嚣”不搭配,排除A。“宁静淹没喧嚣”不合常理,排除C。第二空,“轻拂”比“涤荡”程度轻,与“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相对应,“涤荡”更符合文意。故本题答案为B。

  8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由“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无法推出A项的“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排除;8项的“全部内容”绝对化,排除;文段未提及“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C项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9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远离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由“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可知,A项正确;由“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可知,B项正确;由“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可知,C项正确。由“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可知。D项说法有误,当选。

  10

  对划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艺术中静与空是相互联系的

  B.静与空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中国画中的空往往与静相互融合

  D.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可融合成静寒之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由“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可知,A、D项正确。由“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可知,C项正确。文章只是说静与空能相互映衬,无法推出“静与空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B项无中生有。故本题答案为B。

  11

  下列诗句没有体现出“静寒之境”的是: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雪满中庭月映林,谢家幽赏在瑶琴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静寒之境”讲究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C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的是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与“静寒之境”不符。A、B、D均能体现“静寒之境”。故本题答案为C。第11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指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不白之冤怨,伽达默尔明确指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现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人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12

  下列对于偏见的说法,符合短文文意的是:

  A.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B.偏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

  C.偏见是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

  D.传统的偏见观认为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根据末段第一句话可知8项正确,故当选。根据文章首段可发现A、C项是传统偏见观的体现,是本文否定的观点。由第二段首句“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可知,传统的偏见观并不认为偏见是普遍存在的,D项与文意相悖。故本题答案选B。

  1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理解的是:

  A.由于主观原因也会产生偏见,但这部分偏见是应当消除的

  B.偏见是人的视界与被理解物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C.受到传统影响的人根据传统形成了自己的视角.同时形成了偏见

  D.偏见分为合理的偏见和盲目的偏见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文章说的是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这并不意味着对事物的理解会“产生偏差”。“偏差”不符合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理解。故8项当选。

  14文中划线处所谓的“为偏见平反昭雪”指的是:

  A.偏见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不可全盘否定,要正确认识和接受不可避免的偏见,并消除盲目的偏见

  B.传统思想家试图扫除偏见的做法是错误的.应当在偏见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理论体系

  C.历对偏见的口诛笔伐是不正确的,所有偏见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D.理智是充满偏见的,扫除偏见也就是去了理智.保持理智就必须接受偏见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B项的理论体系文中未提及;C项根据文末可知“所有偏见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说法错误。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选择A项。

  15根据短文,偏见产生的来源不包括:

  A.民族心理结构差异

  B.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差异

  C.个人智力的差异

  D.主观认识的错误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文中将偏见分为合理和盲目两种。D项是盲目的偏见的来源;A、B都属于历史传统范畴,是合理的偏见的来源。故选择C项。

  16根据短文定义,下列属于盲目偏见的是:

  A.农民老林认为农民就应该种粮.儿子承包山林就是“不本分”

  B.美国邻居格林先生见到老王体罚孩子.认为他虐待儿童

  C.工程师老陈告诉技术员小张一条合格品判别法则.小张便根据此法则判断,结果漏检次品

  D.李教授根据经验确诊患者病情,结果使用仪器检测后发现误诊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B项说法有事实根据,不是偏见;C、D属于法则或经验错误,不属于偏见。故选择A项。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早在1972年就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则付出了时间的代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才开始设立《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入选。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涵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扎根在民间的土壤里,那里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问的【 】,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 】。

  17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态的血脉相连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B项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表述错误,各种传统文化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物质遗产,故B项当选。

  18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B.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认同,表达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所以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C.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将有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D.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划线句子表述为“对于许多民族”,而B项把范围扩大到“每个民族”,理解错误,故本题选B。

  19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的表述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而句中的“这样一种背景”指代的是上文的“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故选择A。

  2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已公布的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下定能免于失传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一元化的侵蚀

  C.全球工业现代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趋势

  D.加强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沟通交融,应是中国搞好文化环保的重要方面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A项的“定能免于失传”、C项的“必将导致……的趋势”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无中生有,且与常识不符。D项可由末段得出,故当选。

  21填入文中【 】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距离关系

  B.隔膜联系

  C.隔阂关联

  D.隔绝干系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先看第一空,“打破”与“距离”不能搭配,排除A。再看第二空,“干系”指能引起纠纷的关系。与此处句意不符,排除D。再比较“隔阂”与“隔膜”,二者都表示双方某种物质、感情上的距离,但是前者的程度比后者更严重,由“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可知,此处填“隔阂”更恰当。故本题选C。第21题

  22在未来的航空业中,飞行人员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未来对飞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多,飞行员将会在一个更敏感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工作。总的来说,未来飞行中飞行员的作用越来越小,飞机设计越来越先进,飞行员只是一个管理者。并不是真正的操控者。人其实是最容易犯错的,人和电脑相比,电脑的准确性永远高于人。短期内飞行员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因为他是监控者、管理者。

  对以上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航空业中,飞行人员的角色是操控者、管理者

  B.未来航空业对飞行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少

  C.未来飞行员的工作环境会更敏感、更有挑战性

  D.短期内飞行员能不能被替代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由原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飞行员只是一个管理者.并不是真正的操控者”、“短期内飞行员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因为他是监控者、管理者”可知,A、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文段只是说“未来飞行中飞行员的作用越来越小”,但不等于B项的“对飞行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B项错误。C项与文段第一句内容相符,故本题选C。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_____,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旨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予》、《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23

  填入第一自然段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议论纷纷

  B.莫衷一是

  C.各抒己见

  D.甚嚣尘上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含有贬义,不符合文章客观的态度,排除D。“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根据句意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应与“清代学者崇尚考据”构成因果关系,“莫衷一是”与此不符,排除B。“议论纷纷”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各抒己见”指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文中的“即有异说”、“益启争端”,选“议论纷纷”更契合句意。故本题答案为A。

  24文章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A.《老子》成书的过程

  B.古书的真伪与古籍年代的确定

  C.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

  D.《老子》对先秦诸子的影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文章首先提出对老子其人其事的时代一直众说纷纭,接着指出这个问题在1973年出土的文献找到了线索.接下来文章主要对此进行了具体介绍。故文章主要论述的是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C项与此相符,当选。文章未提及A项内容,B项没有体现文章的重点,D项是文章部分内容,均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

  25过去古书难以确定《老子》成书年代的原因不包括:

  A.用纸质材料证明纸质材料

  B.各类古籍真假难辨

  C.成书较晚的典籍作用不大

  D.出土文物数量不足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由“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可知A项正确。由“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可知,B项正确。由“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可知,C项正确。由“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无法推出在此之前“出土文物数量不足”,故D项当选。

  26确定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的两种版本年代的依据是:

  A.字体规格

  B.避讳现象

  C.内容渊源

  D.装帧方式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由“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可知.是否避汉高祖讳是两本书确定先后的主要依据。故本题答案为B。

  2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旨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原文中的“《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只提到三人对于《黄帝书》均有阐发,但不能推出他们的阐发与《黄帝书》后来的地位有何关系,C项说法有误,当选。第27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1)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4)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5)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6)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7)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8)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9)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10)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11)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①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②本文节选自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28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托尔斯泰的朴素打动了人心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中躺着一个当代最伟大的人物

  C.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D.托尔斯泰的墓冢比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更加震撼人心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29依据相关文字.下面对“特殊的日子”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作者到俄国旅行的日子

  B.指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C.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日子

  D.指托尔斯泰去世的日子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由文后注①可知,托尔斯泰是1828年生,注②又指出作者是在1928年旅行时到的墓地。分析可知,这个特殊的日子应该为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30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阵亡的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A在文中未提及,排除。托尔斯泰誉满世界,D说法错误,排除。分析题干,托尔斯泰跟偶尔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样被人埋葬,消失在这个世上,C更符合题意,当选。因此正确答案为C。

  31

  “夏天,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对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并未在文中体现,而且也过于拔高题意,分析不当,当选。

  32

  上文第(3)句连用了四个“没有”,分析其用意正确的一项是:

  A.具体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之美

  B.说明了托尔斯泰墓地的简陋和寒伧

  C.表明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名人墓的不同

  D.真实而具体地写出了托尔斯泰淡泊功名利欲的思想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3)句描写的对象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四个“没有”突出强调了其墓地的朴素,A项表述正确,故当选。第32题

  33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时,传统建筑遭受的主要是自然的破坏。而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们急于改变物质生活条件,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对传统建筑的人为破坏大大超过自然的破坏。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价值观起了变化,进而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时,传统建筑将重新受到重视。但是传统建筑是不可再生的,任凭今后有多么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已遭受破坏而不复存在的传统建筑及其历史环境来说,留下的只能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以上文字主要想说明:

  A.传统建筑的保留是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B.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

  C.对于传统建筑来说,人为破坏的程度往往大于自然的破坏

  D.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建筑的破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文段先说,在经济不发达时,传统建筑主要遭受自然的破坏;接着用“而”转折,说明在经济发展起步期,传统建筑主要遭受人为的破坏;最后说“待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才开始重新重视传统建筑,但是因为传统建筑的不可再生,被破坏的已无法挽回。故文段意在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B项正确,当选。

  34

  把传统简历转换成在线形式,无论对求职者还是用人单位都有好处,它能完善整个招聘过程。在线简历可以让求职者摆脱纯文本描述的限制,通过加载更为丰富的自荐内容,引导浏览者获得更全面有效的信息。同时,求职者也可以掌握自己简历的访问情况,甚至可以从浏览者获得反馈。在线简历将降低招聘、应聘成本,使人事部门与求职者获得更多的便捷。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在线简历将全面替代传统简历

  B.用人单位需要对求职者的在线简历做出反馈

  C.在线简历形式比传统简历形式的互动性强

  D.使用在线简历更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A项“全面替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文段说的是“求职者……可以从浏览者获得反馈”,而并非B项“用人单位需要……做出反馈”,排除。D项“更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无法从文段中得出,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第34题

  35目前,在经历了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工业化在技术和产业形态上已经发展到它的顶峰。世界工业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两大危机,正在日益严重地困扰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乃至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工业危机的来临只是工业文明的衰落而并不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衰落。

  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诱发工业危机

  B.工业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C.工业化已经达到了顶峰

  D.工业危机的影响不容小觑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结合文段可知,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出现了危机,但是工业危机的来临只是工业文明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衰落。即工业文明不等于人类文明,而只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B项概括最准确。故本题答案为B。

公务员考试北京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