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出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则认为,武夷山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岩性比较松脆。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由于受到不均匀的应压力的影响,就会产生轻微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线天的自然景观就出现 了。
从伏羲洞观赏完一线天,沿石罅前行数十步,就可折入风洞,进入风洞,会感觉到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即便是盛夏酷暑时节到此,只要稍坐片刻,就会感到肌骨透凉。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系宋景定元年廿六日建安郡人省斋徐自强所书。出风洞,再绕过一道石廊,就是灵岩洞。相传先前有个性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称葛仙洞。洞内这口古井,叫圣水井。
楼阁岩 出灵岩洞,往前行约百余米,可见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岩,岩壁石洞较多,似高楼窗户,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楼阁,故此岩名为阁岩。岩的左边这一石岩,名兰岩。岩壁石刻纵横。岩下可见一石倚于崖 壁,石径伸入其间,如同一道关隘,号称天门。岩前乱石堆中的这个洞,叫螺蛳洞。
虎啸岩 从楼阁岩入山谷数里,可见路左有山岩峻峭,巍然独立,就是虎啸岩。相传虎啸岩是因为有仙人骑虎吼啸其上而得名。其实"虎啸"之声,是来自岩上的一个石洞,山风穿过洞口,有如虎吼,声传空谷,震撼群山。
虎啸岩与大王峰秀相似,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其登山的路径,宛转曲折,仿佛是登天的天梯。从岩度盘折而上,到了半壁,岩下向前伸出这块小平台,大家看像有像一条小船的舱面甲板,这就是虎啸八景之一的"不浪舟"。古人有诗道:"波涛满尘界,一叶能知止;还嫌架壑船,下临不测水。"紧邻"不浪舟"的这个上覆危崖,下临绝壑的岩洞,就是驻真洞。眦洞可容数十人,清康熙年间崇安县令王梓游此,见其洞前临西溪,便改名虎溪洞,“虎溪灵洞”四字于石壁。
从虎溪洞再往上,旧址就是武夷山久久盛名的天成祥院遗址。这里岩壁斜覆,山溪回流,地势既高敞,又幽深。所建房屋,仅有四堵土墙,不施片瓦,风雨不侵。夜晚身居屋内,抬头可见星月,侧耳可闻水声,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祥院前的石门,即虎啸八景之一的"普门兜",意为慈航观世音普度众生之门。这尊手托如意的观世音菩萨岩雕,建于1994年。雕像高十余米,依岩倾俯,端庄慈祥。禅院右侧有道泉水,即虎啸八景之一“语儿泉”。它进出于石隙,循崖而流,因其水流相激之声,若小儿呀呀学语,故名。据明吴拭《武夷杂记》记述,这道泉水"浓若停膏,泻杯中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故以往有饮茶嗜好的,每每携带茶具来此,取泉烹茶,有天然真味。清代诗人袁枚,品味了祥院僧人用语儿泉水冲泡的武夷岩茶后,生动地论述道:"先其香,再味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解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不同之致。"从语儿泉前行,可感觉水珠不时滴落头顶,这就是崖顶落下来的"岩溜"。有时一整排嘀嗒不停,这就是虎啸八景之一的"法雨悬河"。
继续前行,绕出岩背,转过茶坡,可见左右岩墙夹道,山小道曲折,这一带是虎啸八景之一的"坡仙带"。关于它的由来,有人认为这条山路像古代得道的坡仙使用的腰带。也有的说,那是左侧巨岩上有几十 条纵向垂落的沟纹,好像一条条带子垂落下来,故名。循斜坡直上,便踏上了登顶之路。这条就崖凿筑的蹬道,其陡峻惊险之处,不亚于隐屏峰的"龙"、"鸡胸"。天然构成的佛窟,就是虎啸八景之一的"宾曦洞"。宾曦洞朝东,太阳一出就照射到,映照丹霞岩壁,满洞生辉,因此得名。这条深不可侧的裂罅,犹如大王峰上的投龙洞。其间横架一桥,左右无所依靠,人在桥上,命系其间。因此,石壁上镌有"定命桥"三字。过了定合桥,伫立峰巅萃景台,武夷群峰尽收眼底。如遇云雾天,群峰就宛如蓬莱仙岛缓缓沉浮,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令人拍手叫绝。
循着就岩凿成的坎径下山,至半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点就是虎啸八景之 一的"集云关"。古人有诗道:"嗟彼山云,随风日来去;灵峰洞壑深,能使云党 住。"可见这里又是武夷山的一个"云窝"。虎啸八景之一的最后一个景点是"白莲渡"。古时候虎啸岩下的西溪流水潺潺,夏天白莲花盛开,于是古人就想象那是天上佛祖以圣洁的白莲花接引世人的渡头。故将此美景合名"白莲渡"。
虎啸岩不仅具泉石之趣,而且还是个"溪深可替,径隘可守"的屯兵之处。据《武夷山志》记载:清顺治九年(1652年),武夷山区的农民为反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在陈德容、霍琥等领导下,以虎啸岩的据点,喝竿而起,占领崇安县城达数月之久。随后又转战建阳、建瓯等地,威震闽北。这次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余波不已。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又有建阳赖响兄弟,聚众数百人,在虎啸岩一带,修筑寨栅,谋划起义,但因事机泄露,遭到官府镇压。在武夷山,一岩而兼有群峰之胜的,唯有虎啸;在历,曾被当做农民起义军山寨的,也唯有虎啸。因此,虎啸岩可以说是一处"极目皆图画"的佳境。
从虎啸岩前行,这座奇峭的山峰,前高后低,凌空舒展,浑圆的岩顶上,古松挺立;岩背倾斜而下,从北面望去,活象一个古代武士的头盔。因而,人们便给它起了个"兜鍪峰"的雅名。但也有人把它叫做"斗米峰"。这原因除"兜鍪"和"斗米"的发音相近外,在民间还流传着这西半球个神话故事:很早以前,兜鍪峰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两个一老一小的和尚。老和尚善良厚道,小和尚懒惰贪心。离庙不远处有一仙洞,名叫斗米洞。洞里装满了大米,只要一念上开关小石门的品决,白花花的大米就象涓涓细水一样流了出来。小和尚每天只见师傅从这里讨一斗米,从不增加,便嚷开了:"师傅,干嘛不挑担箩筐多装一点呢?"老和尚便语重心长地说:"徒弟呀,做人要克勤克俭,切莫懒惰贪心呀!"小和尚并没有把师傅的劝导记在心里。
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办事,临走时,便把开关小石门的口诀告诉小和尚。老和尚刚走,小和尚使迫不及待地拿起米斗,挑上箩筐,又拎了个大布袋,一溜小跑地往斗米洞去了。他装满了米斗,又装满箩筐,最后还嫌洞口小、流速慢,一直装不满大布袋,便搬起一块大石头朝洞口砸去。洞口开大了,米哗哗的涌了出 来,没多久,布袋也填满了,可他还舍不得念关门的口诀,米便撒在地上,渐渐地堆成了一座小山,小和尚越看越得意,嘴里一个劲地喊?quot;流呀,流呀,快流呀!"那米越流越多,越流越快,象潮水般一下子把他推进了米堆。小和尚这才慌了,忙想念关门口诀,但已经晚了,一股米浪"扑"地盖过他的头顶,刹时间,那白花花的大米变成了黄土,把小和尚永远地埋在里面。
兜鍪峰西壁,有一洞穴,内藏有两个架壑船棺,故兜鍪峰又有"搁船岩"之称。峰后,有太极岩、虎窟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