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坐北朝南,由上寺、下寺、水神庙、霍泉四部分组成。上寺踞山顶,主要建筑有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主殿、观音殿、地藏殿、厢房、廊戾。虽经明代重建,但形制仍保持元代风格。院内飞虹塔,平面八角形,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启二年(1622)底层增建围廊。高47米13层,塔身砖砌,各层皆有出檐。为国内保存最完整、大、历史最久的八角锥形琉璃塔。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寺内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向后为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称“西文三圣”,工艺甚佳。东壁及扇而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后移北京图书馆。大雄宝殿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寺内碑碣数十通,对研究广胜寺的历史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