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导游证考试>导航 > 备考辅导 >云南 >玉溪

云南玉溪旅游景点:通海杞麓湖

2009-01-13 23:28:00 来源:无忧考网
作为滇中“五湖相邻”的杞麓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地区通海盆地东北偏中,距通海县城北2公里处。记麓溯属南盘江水系,是云南高原上的又一个大型断层陷落形成的构造汹。平均水位海拔 1731.5米,湖面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3.1公里,湖水面积2.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水深15米,库容1.49亿立方米,透明度为0.3—1.2米,湖区东部深,西部浅,呈新月形,为一近东西向的封闭型浅水淡水湖泊,集水面积363平方公里。杞麓湖湖水水源除来自西部的长沙河及十多条其它短小的间歇性小河外,主要靠降水和 部分地下水补给,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径流面积3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12亿立方米。海拔1790米。湖盆自西向东北倾斜,西部较浅,东部较深,为浅水封闭湖,无明显的出水口,泄水从东岸岳家营旁的石灰岩溶洞(落水洞)伏流至华宁县王马龙潭出,经华溪河入曲江,转流南盘江归人南海。杞麓湖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杞麓湖水源主要靠雨水补给,湖岸弯曲较大,湖床坡度平缓,有机质沉积较厚,是一个富营养型浅水淡水湖,为水生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故水产丰富,水色黄绿,盛产鱼虾。水产有鲤、鲫、青鱼、花白鲢等,原特产乌鱼已几乎绝迹。沿湖是富庶的农业区,农田棋布,稻谷飘香,沟渠纵横,村舍林立。建国后县里兴修水利,改治了水低田高的局面,变低产田为丰收田,成为滇中粮食主要产区。

  杞麓湖古称“通海湖”,相传,古代这片地方常年遭受涝灾,洪水无处排泄,有位和尚用禅杖在湖底穿了一个洞,水才得以流出,故称“通海湖”,县也因此称为通海县。唐代称为“海河”。据《河西县志》载:“杞麓山三面环水,曾名渔山、碌溪山……”“记麓朔”因湖畔有杞麓山而得名。杞麓山即今河西区的凤凰山,因元代驻守曲陀关的蒙古族官兵,部分落籍在凤凰山脚分居,“记麓”是蒙古语,含义为“湖里长出的石头”,得名记麓山。元代时湖水高过杞麓山,记麓湖以记麓山得名。据说记麓湖湖水由湖底泄出,湖周一居民将自己家的大锅倒扣在湖底,阻止了湖水泄露,使得“通海不通”了,从而养育了通诲人民,孕育了礼乐之邦的通海文化。记麓湖从此像一个倒扣的锅底,湖底中高四周底,因此沿湖筑有围堤,堤上种植了杨柳,只见枝条纷披,与湖面上连天碧莲相映,秀美如画。

  杞麓湖是通海人民息息相关的宝贵资源,素称“云南高原上的绿色明珠”。记麓湖湖区径流面积35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49%,全县86.9%的耕地和90%以上的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分布于湖区,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95.3%。过去,由于“左”的影响,措施失误、人为的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开湖水造田、移山填湖,使整个湖面缩小,湖床增高,造成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杞麓湖面临干涸危机。多年来又由于环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湖面缩小,调蓄能力下降。通海县因湖水紧缺,造成盆地的气候反常,农田效益大减,污染日趋严重,影响了通海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的生产。1987年7月13日,通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明确提出根麓湖面临的危机,提出专题讨论:“此湖不拯救,大有涸竭之势,通海将面临不堪设想之灾”。于是作出决定,制定拯救办法,勒石立碑,向全县人民公布,共同信守。当地政府组织开展了杞麓湖综合治理与开发工作,指导思想是:扩大湖容量,增加蓄水量,恢复和增强湖泊调节功能,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湖泊的资源,充分发挥杞麓湖在农业灌溉、工业供水、水产养殖、旅游航运、调节气候、抗御洪旱灾害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实现生态、社会的效益。

  通海县在历历来被誉为“礼乐名邦”,与杞麓湖相依相伴的秀山青翠秀美,素有“秀甲南滇”之称。湖山相依,青山绿水,使得这里环境优美,风景迷人,像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成为云南与昆明滇池风景区连成一片的旅游开发区,再造回春的杞麓湖,风光旖旎多姿,与秀山一起,巳成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的旅游景区,它将使通海县再现辉煌,一显名邦之风范。

导游证考试云南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