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2015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新信息请点击初三考试网
第1课. 家
周国平
一、字词积累:
琐屑(xiè) 休憩(qì):休息 冥(míng)想 萦(yíng)绕 举止泰然 黯然失色
二、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由对人生的比喻引出对家的思考,并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16):由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抒写作者对人生对家由浅入深的哲学思考。
第一层(2-6):由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实况深入思考,得出家是一只船的结论。
第二层(7-12):由人生是远航想到家是温暖的港湾,是休憩的乐园。
第三层(13-16):用“永远”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家是永远的岸。
三、重点句子剖析:
(1)总结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
【剖析】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既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话题提出的引子。
(2)过渡句: 那么,家是什么呢?
【剖析】设问句,引起下文作者对家的三个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3)中心句:家是一只船。
【剖析】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是因为家是庇护者,带领我们穿过风雨险阻。
(4)中心句:家是温暖的港湾。
【剖析】本体是家,喻体是港湾。对于人们来说,家就是人生旅途中的憩息地,在我们劳累时给我们以慰藉。
(5)中心句:家是永远的岸。
【剖析】本体是家,喻体是岸。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6)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美丽的帆影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剖析】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处,使作者的阐述更具说服力。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答: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这个比喻的前提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面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
“家是温暖的港湾”,这里家是本体,港湾是喻体。而港湾这个喻体是以家是一只船为前提的。因为航行中的船是需要港湾停泊休息的。这个比喻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这个比喻是“家是温暖的港湾”的深化,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是对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对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答: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五、写作特点:
(1)每一小节都是先记叙后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家”的理解,从结构上看形式整齐,浑然一体。
(2)文章运用比喻、设问和引用(故事、名言)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第2课.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一、字词积累:
潸(shān)然泪下 采撷(xié) 贫瘠(jí) 栖(qī)身 困厄(è) 震慑(shè)
二、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
第二部分(2--7):分写——说明原因。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
第三部分(8--10):总写——诠释和理解。解释石缝间生命的意义 。
三、整体感知:
石缝间的生命
生物学
哲学
美学
野草
细瘦薄叶
叶下生根
生命是一种本能,生命理应得到尊重。
感动、怜爱
蒲公英
改变形态
柔韧强固
生命就是拼搏。
尊敬、敬畏
松柏
盘根错节
伤痕累累
生命是顽强的。
赞叹
四、问题探究:
1.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原因:石缝间的生命敢于去寻求、战胜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
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2.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石缝隙间的生命是“倔强的生命”?
答:“倔强“是文章的情感基调。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石缝间的生命能够在逆境中成长,获得生存的能力;又能给世间万物以鼓舞,使人奋发图强。
3.文章第四自然段中的“本能”指的是什么?
答:是指野草可以在贫瘠的石缝中生长。
4.第五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
答:被规定着指环境使生物只能生长在石缝间,是指环境对生物成长的限制、约束作用;又被环境改变着指环境使生物成为战胜环境的强者,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5.在“生命正是要在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答: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6.“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
答:“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五、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抒情散文,涌动着对高扬的生命力的礼赞,石缝间的生命所面临的生存条件异常艰难、严峻,但正是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显示的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感动着我们。
六、写作特点: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
2.对比。(如“石缝间的蒲公英”和“田野上的蒲公英”的比较。)
3.文章语言有内涵。
七、拓展延伸:
1、交流你所知道的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伟人。
⑴贝多芬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他的《命运交响曲》就是他与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
⑵张海迪5岁患脊髓,胸部以下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前,她没有沮丧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自学医术、自学大学课程,创作了很多作品。
2、关于文章内容的名言:
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生活就象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wān)绔(kù)少伟男。
第3课. 废墟的召唤
宗璞(pú)
一、字词积累:
废墟(xū) 远瀛观(guàn) 甲胄(zhòu) 停滞(zhì) 嗫(niè)嚅(rú)
怅然(chàng) 迤逦(yǐlǐ):曲折连绵 绮(qǐ)辉 窸窣(xīsū) 碣(jié)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琥珀(hǔpò)
二、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及作者的感慨。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表现作者的忧患、惆怅及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重点句子剖析:
1、 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剖析】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
【剖析】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射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读来耐人思索。
四、问题探究:
1、浅谈文中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
(1) 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斜阳无力,田地干皱,断石残碑,枯荷衰草。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寂寥,凄切。
(2) “空中一阵鸦噪……摸得着的寒意”这段(第9自然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 “迤逦行来,已到水边……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远处的晚霞和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反衬了废墟的荒凉和清冷。这里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实描绘,也传达出了作者迫切希望改变的心情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4) “通红的火球消失……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作者笔调由冷暗阴沉转为浓墨重彩。用“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的向往。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积极投入改革建设的洪流中。
五、中心思想: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第4课. 更浩瀚的海洋
纪伯伦
一、 字词积累: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 撇(piē):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 萋(qī)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怜悯(mǐn) 安谧(mì) 玛瑙 啻(chì)
二、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答:“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1)、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2)、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3)、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
(4)、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5)、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6)、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7)、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
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答:通过“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
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答: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5、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第5课. 诗两首
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
一、 字词积累:
娄(lóu) 咽(yè)声音受阻而低沉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作品赏析
1、词的上阕
(1)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
(2)红军的出征情形:马蹄声、喇叭声------------------刚劲悲壮
“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了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了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显示出面临战情的庄严肃穆气氛。
(3)主旋律-----由画意和乐感相互融渗而化成的沉郁悲壮的情感基调。
(4)概括: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2、词的下阕
(1)揣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蕴?
大意: 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关真的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如今红军迈开脚步重新越过。
写娄山关之险要,是为了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了遵义会议带来的巨大变化。
(2)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娄山关的胜利,红军上下沉郁心情一扫而空,心情像大海起伏难平,情怀如残阳般火红壮丽。
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胜利需要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3)主旋律---体现出毛泽东诗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风格,具有俯视中国、雄视世界的胆魄。
(4)概括:写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四、中心
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必胜的革命信念。
沁(qìn)园春·雪
一、 字词积累:
惟(wéi)余:只剩下 莽(máng) 滔(táo) 分(fèn) 娆(ráo) 折(zhé) 逊(xùn)
二、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诗的题目。
三、作品赏析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体概括北方地区壮丽的冬季景色,动静结合。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衬托出雪之大。
3、“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精神。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5、由“惜”总领出对百代帝王的评价。“略输”、“稍逊”两个词表明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中有贬;“只识”一词表明作者对成吉思汗的藐视。
6、“俱望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无产阶级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豪与完成历史使命的自信,肯定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创立人类历史的伟大业绩。
四、概括
词的上阕写北国壮丽雪景;下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作为陪衬,赞美了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当代英雄。
第6课.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字词积累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浮藻(zǎo)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文章结构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四、重点品析
1、诗人对康桥感受深的意象有哪些?
答: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2、诗歌总体流露的情感是什么?
答: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3、艺术特色
答:⑴、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⑵、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⑶、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4、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一、 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二、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第8课. 外国诗两首
一、中心:
⑴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⑵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第9课.《家》的序和跋
巴金
一、 字词积累:
魔爪(zhǎo) 累赘(zhuì)
二、 作者简介:
巴金,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著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笔集《随想录》。
三、 文章结构分析图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
《家》 序 生活像激流动荡,要征服它 做生活激流中搏斗的勇士
的序 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和跋 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
跋 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 冷静的思考,思想的提高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四、 重点句子剖析:
(1)“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剖析】把生活比作激流,生活就像激流那样勇往直前,充满力量。“生活的激流”指的是想通过搏斗去征服生活的那股激情。
(2)“我写《家》的时候,我说过:‘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事实上,我本可以更明确地给年轻的读者指出一条路,我也有责任这样做。然而我当时还年轻、幼稚,而且我太重视个人的爱憎了。”
【剖析】这些句子反映的作者的思想变化。
(3)“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然而我当时还年轻、幼稚,而且我太重视个人的爱憎了。”“我没法掩饰十二年前自己的缺点。而且我还想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
【剖析】这些句子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成熟。
五、 问题探究:
1、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能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答: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2、序和跋解析了巴金的创作过程,而序写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人生感悟:生活需要执着,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前进,前进,不后悔。
没有执着的生活是碌碌无为,庸人自怨,黯淡无光。
第10课.读《堂吉诃(hē)德》
海涅
一、 字词积累:
秾(nóng)丽:繁盛艳丽 静穆 啜(chuò)泣 长髯(rán) 呵斥
坐骑(qí) 蹩(bié)脚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的烟云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憔悴 倾倒 稚嫩 攀附
二、 作者简介:
海涅,即亨利·海涅,德国诗人,著作有抒情诗《歌集》《旅行记》,是民主诗人。
三、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段:童年第读《堂吉诃德》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段:复述堂吉诃德被打败的情节,表达对英雄的同情。
第三段:补叙银月骑士的身份,他是一个剃头匠。
第四段:在不同时期读《堂吉诃德》的不同感受。
三、 问题探究:
1、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答:堂吉诃德、杜尔辛妮亚、银月骑士
2、列举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别写出作用。
答:(1)“是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夜莺向它颂赞。”——通过渲染环境烘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2)“一株衰老不材的橡树微微啜泣,那瀑布的白色长髯飘扬得越发厉害,仿佛在呵斥人世的险恶。”——描绘出作者对堂吉诃德的同情。
1、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情景交融。
2、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答:作者在童年时代读《堂吉诃德》,感受到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英雄,为之钦佩、仰慕。发育得是个青年的时候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霉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
作者更珍视童年时期读书的感受。在童年海涅的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是一个英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但这第一印象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可见,阅读不仅能扩大我们的视野,更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3、 “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这句话强调了童年时代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影响着他的人生。意思是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前进。
四、 拓展延伸:
《堂吉诃德》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第11课. 永远新生
吴冠中
一、 字词积累:
筛(shāi)选 展拓 猎奇:搜寻奇异的事物
向隅:即“向隅而泣”,面向着墙角哭泣。后多形容孤独、绝望,十分悲伤。
糟粕(pò):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洋洋:众多,丰富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二、 问题探究:
1、本文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对第二段的理解?
答:第一层(1-3句)列举杨贵妃和刘姥姥的例子论述审美观是通过人的传染和交流来接受和改变的。
第二层(4-5句)论述了中国艺术传统的生命力强劲的根本原因是反传统的结果。
第三层(6-8句)论述了如何才能创新。
3、“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指的是哪三种人?
答:“保管传统的孝子”指的是只注重传统文化而不吸取外来艺术的人。
“盲目崇外的浪子”指的是盲目崇洋媚外,不屑从传统中吸取营养的人。
“回头浪子”指的是注重吸取外来文化,又注重本土文化的人。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1、文中写出艺术与科学的不同点的句子是?
答:“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2、本文论述了科学和艺术的另一个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除此之外,作者也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不同之处。
第13课. 故乡
鲁讯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作品集有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一.课文主题: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4、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5、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二.课文中的生字词:
阴晦(huì)瓦楞(léng)弶(jiàng) 獾(huān)猪 髀(bì)寒噤(jìn)颧(quán)骨
折(shé)本 廿(niàn)嗤(chī)笑 惘(wǎng)然 恣睢(zìsuī)
胯下 瑟索 萧索 黛 愕然 猹 潮汛
三.作品介绍:
通过对故乡景色和人物前后变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者深切地感触到故乡的衰败,并以此作为小说的情节基础,描写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我”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农村经济的日益破产,揭示了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抒发了热切向往新生活的愿望。
四.故事情节:
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
开端 回故乡1-5自然段
①回乡时间:严寒的冬天
②回乡原因:卖屋、搬家
③所见景象及心情:萧索、悲凉
发展与高潮 在故乡 6-77自然段
①到家那天:母子见面
回忆少年闰土
见到杨二嫂
②过了三四天:见到了闰土
③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结局 离故乡 78段-结尾
①船上谈话
②“我”的感受
五.人物分析(一)
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动作
语态
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
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 友谊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
人物分析(二)
杨二嫂:尖嘴利舌、贪财爱小、自私狭隘,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作者对其态度:可恨、可鄙、可怜]
20年前: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
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她变得自私,说话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镇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人物分析(三)
“我”:我”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从2000里之外回到故乡,看到故乡变坏的情景,自感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乡坏下去,“我”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新生活。“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寄托希望于未来,却对前途倍感渺茫]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串联全文。(故乡及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
小结: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农民、小市民—→需要被改变—→直指社会制度)
六.小说的艺术特色及作用
分析角度提示:
1、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2、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中的对比:
① 闰土和中年闰土对比: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② 杨二嫂前后对比: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
③ “我”与闰土前后关系: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
④ 闰土和杨二嫂对比:对闰土的崇敬与同情
⑤ 故乡情景前后对比: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⑥ “我”、闰土和水生、宏儿对比: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3、运用典型的语言表现典型的形象,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4、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①开头景物: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
②神异图画: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热爱。
③离乡景物: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对前途感到渺茫,但又充满希望)
七.品味语句
1.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① 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拥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② 这句话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旧制度,勇往直前寻求新的生活。
2. 文中“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中的三个“幸苦”分别指的是什么?
⑴为新生活而奔波劳碌 ⑵为生存而辛勤劳作 ⑶为生存处心积虑
3. 作者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没有剥削和压迫、平等、自由,充满希望的生活。
4. 文中“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指的是什么?
① 在回程的路中
② 作者要继续走“*旧社会体制,建立新制度”的道路。
5.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迎着”形象地表达了母亲盼子的急切心情,子未到,母已出来等候了。“飞出”形象、生动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第14课. 小男孩
魏志远
一、课文学习
1、题目解说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二、结合全文,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小男孩:小说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小男孩的父母:他们在夫妻感情破裂的责任上,在离婚后对小男孩应承担的义务上,可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其它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夫妻离异,本是自己造成的,但他们都没有考虑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妈妈不管孩子有什么困难,要孩子必须向爸爸要来生活费才能回家。
二、 问题探究
1、“小男孩突然觉得这座楼房很静,他似乎听见心脏跳动。”这句话反应当时小男孩怎样的心理?
答:孤独、寂寞。
2、第二段中说“小男孩决定不再叫爸爸了”,真的只是因为妈妈说的“他不配”吗?还有什么原因?
答:不是,从上下文看,还应包括“他想着爸爸一定是故意躲他”的意思。
3、开那座楼的时候,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叫着“爸爸”,作者在强调“小男孩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对此内容你是怎样了解的?
答:写出了小男孩孤独无助,也写出了他渴望见到爸爸的心理。作者这样写,使每一位读者都会产生一种对小男孩强烈的同情心,同时也会对小男孩的父母产生谴责之意:是他们让孩子遭受这样的磨难。
4、文中的小男孩没有要到钱,其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其悲剧是因为父母的离婚,也是父母没有责任感造成的。现实生活中不少离婚夫妻,只顾自己另寻新欢,不顾他们的孩子,在道义和法律上都是不可容忍的。
5、小男孩有父有母,却不得不去菜市场的凉棚睡觉,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可以为他提供什么形式的帮助?
答:产主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小男孩的父母缺乏基本的责任心。
我觉得可以让小男孩到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五、延伸:
这篇小说给我们得到如下的启示:(1)父母离异孩子是无辜的。(2)对小男孩天真善良聪明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形象的塑造,是对亲情的呼唤。(3)增强法律意识,真正落实《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它种种法律法规,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第15课. 百合花
茹志鹃
一、生字识记
撂(liào) 憨(hān) 讪(shàn) 嬷(mó) 砦(zhài) 磕(kē) 忸怩(niǔ ní) 拗(niù) 虔(qián):
二、词语识记
珠烁晶莹:像珍珠那样闪亮,像水晶那样明净。
张皇:恐慌,慌张。
讷讷: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彩号:因作战而负伤的人员。
鹿砦:形似鹿角的障碍物,用树木的大枝杈钉成,用以阻挡步兵或军用车辆。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三、中心表达
作品通过小通讯员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件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军民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对战士的崇敬、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时间发展为顺序,赞颂了新媳妇如百合花一般纯真、高洁的优秀品格。
四、人物形象
1、新媳妇:
美丽、纯洁、善良、高尚。她在情节中,其性格是发展的。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涩判若两人……
当然,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还通过其它情节或者细节来表现的。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可当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试着身子……” 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
2、小通讯员:
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的描写作用。“张皇”的意思是恐慌、慌张,但在这里却非贬义,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那种腼腆、羞涩、局促,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但他又十分关心同志,走走停停也好,给我两个馍馍也好,作者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的小战士形象。“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
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牺牲/献被”的情节中,更看出小通讯员的崇高精神。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五、重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因为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感到放不开手,但这句话真正的意图是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此时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作了一个铺垫。新媳妇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她对为百姓捐躯的通讯员的崇敬,更加展示其善良、纯真、高洁的品质。
2.文章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肩膀上的破洞,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何作用?
答:四次。第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又写出了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第二次写破洞表现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灵和回部队时的乐观情绪。第三次写破洞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第四次写新媳妇为通讯员缝破洞,表现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
3.给“我”开饭用的“两个干硬的馒头”在文中出现几次,各有何意义?
答:两次 第一写出现表现了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及迫不及待回部队的心情。第二次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意在表明“我”对他无限的怀念。
4.两次描写通讯员枪筒上装饰的树枝和野菊花有何用意?
答:不仅使情节前后照应,更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天真质朴的心灵和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第16课. 奥伊达的理想
一、生字词:
弦(xián):黠(xiá) 衅(xìn) 礁(jiāo)
煞有介事:像真有这么一回事似的。
舷窗:飞机两侧密封的窗子。
露出马脚:比喻隐蔽的事实真相泄漏出来。
狡黠:狡诈。
声嘶力竭:嗓子喊哑,力气用尽。
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二、人物形象:
奥伊达是一个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 天真顽皮,好奇,聪慧。 作者用轻喜剧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奥伊达的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奥伊达父母:他们对奥伊达寄予了无限希望,他们的爱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是脱离孩子需要的爱,是一种宠爱。后来从那份账单中发现他们爱的错位,于是借助回账单这种巧妙的方式向奥伊达传达一种真诚的爱,终转变为一种成功的教育,这是一对重感情而又理智的父母形象。
第17课. 笑
高士其
一、.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即文艺性说明文,但它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之为生动说明文。
二、作者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錤,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科普作家。
三、 字词积累
嫣(yān)然 惬(qìe)意
四、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8): 首先从生理功能入手,阐述了“笑”对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9-22):作者将“笑”的“功能”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第三部分(23-29):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给予“笑”以热烈的讴歌 ,并表达“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这正是作者奋斗一生的高目标。
五、 问题探究
1、作者在教学设计>文章结尾发出“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祝愿。阅读课文,简要说说“笑”能给人们的身心和社会生活代理哪些益处?
【明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笑”能促进人体健康,因为人在笑时,能使身体有如下反映:扩张胸肌,产生胃液,促进血液循环,时人的精神饱满。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文中从笑的哲学、笑的本质、笑的现象、笑的内容和笑的形式作了深入分析,证明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艺术和文学上,都离不开“笑”,“笑”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它是人们正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心情愉快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生活和谐化的一个标志。
2、请体会文章后一部分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的作用?
【明确】文章后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字显得更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一般地说,比喻的作用有二: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一但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可以使所写内容更形象生动,正确地运用拟人,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一点也正好体现了高士其作品的特色。
第18课.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一、 字词积累
红缯(zēng) 紫绡(xiāo ) 瓤(ráng ) 醴酪(lǐlào )
龟裂(jūn) 绛囊(jiàngnáng ) 渣滓(zhāzĭ) 萌蘖(méngniè )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我国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三、课文分析
1、标题信息:
产地 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 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 丹——红色。
2、白居易诗的评判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3、课文结构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 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 荔枝外壳构造;B 荔枝外壳的颜色;C 荔枝的形状;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 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 荔枝的壳膜;B 荔枝的果肉;C 荔枝的贮藏;D 荔枝的果核
2.荔枝的花(10)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A.荔枝的产地分布
B.古代的荔枝书谱
C.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D.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4、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