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迄今有五千年的历史,据传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为我国最早风姓古国之一。远在三皇五帝时,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为仍国,周为任国、邿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治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 后虽州、府、有变更,而济宁之称,自此沿用不替。明初为济宁府,后改为济宁州,废任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济宁为直隶州,八年(1730年)废,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复为直隶州。辛亥革命(1911年)后,废除帝制,1913年废州置济宁县。在此期间,济宁除设县外,先后分别设道、专员公署等省府派出机构,县隶属之。
1937年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3月设伪济宁县公署。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将城区划出设立济宁市。8月,将济宁县北部四个区划出,新建济北县。1949年9月,济这县并嘉祥县。1951年2月,济北县改称济宁县。1958年11月,济宁县并入济宁市。1965年5月,恢复济宁县。1983年10月,济宁县改称济宁市效区。1994年1月18日,济宁市郊区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
济宁市任城区位于鲁西南平原,南四湖北端,环绕济宁市区,整体格局半城半乡,地理位置优越,历来为鲁西南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881平方公里,辖9个镇,两个街道办事处,534个行政村,人口61万。区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湖泊遍布,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从隋唐至今都是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
任城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处于济(济宁)--兖(兖州)--邹(邹城)--曲(曲阜)组团结构大地成市的腹地,是市区扩张发展的基地和商家投资的兴业的乐土。任城区交通十分便利,日菏高速公路、新石铁路横贯东西,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近在咫尺,327、105国道在境内十字交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给任城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
任城历悠久,是伏羲氏封任姓国的故都,现存亢父(任城)国遗迹,汉任城王墓、凤凰台、戴庄花园以及天主教建筑群等名胜古迹,多为全国及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兴夏朝的少康、东汉士大夫何休、“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唐代诗人李白、明未兵部右侍郎徐标、清朝大学士孙玉庭以及“神拳大龙”蔡云龙等无数英雄豪杰、文学人士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佳话。
济宁北湖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武汉东湖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湖”,北湖位于济宁市城南6公里处,因地处南四湖之北而得名,东靠老运河,西接新运河,形成“双河抱湖”的自然景观。北湖集游乐、休闲、度假、养殖、水上运动于一体,空气清新、野趣浓郁、水面宽阔、景色壮美,1996年被山东省命名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每当盛夏时节,数万亩荷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冬季来临,沙鸥、野鸭云集,一派迷人景我,令人流连忘返。悠久的古运河文化和南水北调工程给这里注入无限的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