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导航 > 最新信息

孟子经典名言带翻译

2014-11-13 14:26:00 来源:无忧考网
®无忧考网励志名言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经典名言带翻译,供大家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励志名言网频道。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经典名言(带翻译)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凫村1960年划归曲阜市)。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约在祖辈时迁于邹。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氏教养。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孟子的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励志名言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