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捐出22年工资
蒋国珍1930年出生于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1949年在新干县机关参加工作,1954年到铜鼓县一所农村小学支教,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平反后回到下山桥小学任教。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将国家补发22年的9600元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从那时起,蒋国珍老师开始坚持捐助贫困学子。1983年8月,蒋国珍正式退休。2005年,蒋国珍获新余市“爱心大使”殊荣,他会经常擦拭那块铜匾,让其一直锃亮,“要将助学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一贫如洗仍坚持助学
在很多人心目中,捐资助学的人应该都比较富有,可蒋国珍老师却过得十分清贫,至今仍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旧房里,家具就是一张床和一张书桌,他经常将新买的毛巾剪成两块轮流使用,20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开垦了一亩多荒地种菜后,他经常将吃不完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去卖,钱都攒起来捐给学生。
学子被贫寒住所惊呆
2005年,在南昌大学读书的廖二宝听说蒋国珍乐于助学,便前往求助,正好蒋国珍不在家。一进门,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灶台还是用旧砖头垒起来的。廖二宝太吃惊了:“我哪里能请他扶助,他才是需要扶助的人啊!”后来蒋国珍得知廖二宝前来,怀揣着4000元冒雨赶往平塘村,将钱塞给了廖二宝。
30年帮助千余学子
蒋珍国捐资助学的事迹,大多没有外传,可他泛黄的笔记本上,有一连串学生的名字和数据:2001年,共助学7103元;2002年,共助学11471元……2008年,共助学近2万元。30年来,蒋国珍捐资18万元,向1000多名贫困学子伸出了援助之手。
30年的坚持,全都浓缩在蒋珍国老师家门上的一副对联里:尽毕生精力效祖国,洒夕阳余晖染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