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导航 > 最新信息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知友录

2014-04-02 10:28:00 来源:无忧考网
©忧考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知友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建光校友,生于1965年。1983年以山东省文科状元身份被北京大学经济系录取。1987年毕业分配到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1991年出国深造;1995年,回国后作为国内第一拨拥有中西教育背景的人,投入风险投资领域――他以自己的慧眼和实力,抓住了时代赋予一代人的机遇,经过不断学习和勇于探索,终于成就了一条令人叹服的人生轨迹――求索、困惑、再求索、再实践。他身上体现出的北大学子的深厚底蕴、激情梦想、善于思考、敏于实践,以及他个人独具的乐观、谦和、热心、随缘,让他在学术和投资实践领域一路走来,轻车熟路,看似如闲庭信步,但又朋友如云,风光无限。
  北大经济系抢来的省状元――李建光
  1983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七个年头。李建光那时还是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的一名高中应届毕业生。回忆起20年前那场高考及填报志愿的情景,李建光笑出了声,“那年参加高考,别人考一遍,我连着考了两遍。因为当时是先填报志愿,后知道分数,所以老师就很负责任地让我们在高考结束后凭记忆把所有科目的试卷重新做了一遍。结果帮我评估的分数是540。老师说,你报北大,没问题!”
  可是,选什么专业呢?“没有指导,完全凭借自己对时代和未来的感知与向往。我认为法律、经济很实在,在这些领域能有所作为”。李建光三个志愿有两个填的是北大法律系(第一志愿法律系国际法专业和第三志愿法律系法学专业),可拿到通知书后,看到自己竟然被第二志愿 “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 所录取,谁让他那年高考实际总分558分,名列山东省文科考生榜首呢。
  直到进了北大,李建光才知晓,自己落选法律系并不是考得差,“山东省那位被北大法律系录取的同学,分数比我少40多分,”说到这里,李建光还是露出了那份真诚却有着孩子般纯善的笑容,“因为83年到山东招生的北大老师是经济系的,人家一看我是山东省的文科状元,不管我把经济系是填在第一志愿还是第二志愿,先把我录了经济系再说”。
  四年的北大生活对于李建光来说,弥足珍贵,给了他学习、研究和思考的方法,他在这里收获了扎实的经济学和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理论功底、开阔的视野和社会实践的平台。那个时期,北大经济系一些大师级的老先生和年富力强的青壮年老师,如胡岱光、厉以宁老师的授课,如春风化雨般给他许多治学、为人的熏陶;另外,八十年代中期校园里自发掀起的西方哲学、西方经济学思潮,以及对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让李建光都受益匪浅。而经济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在文科中独有的扎实的数学训练,为李建光日后的研究和进一步深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他谦虚地表示,在校期间,他不是一个功课特别好的学生,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学院的社会工作中去。他曾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经济学院团委的秘书长,比较喜欢组织、参加一些活动,也因此两次获得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四年未名湖的生活,李建光在快速地成长。在大量汲取知识、全方面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其间也不乏困惑。因为那个年代距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毕竟不久,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议和交锋时刻存在,经济学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内容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正进行着一场悄然的变革。“虽然那时的课本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但是老师们那时有的已经偷偷开始为我们讲授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当然,结束语还是要加一句,‘上述理论供大家批判’云云。”现在回忆起来,李建光认为那时老师们可谓真是良苦用心,顶着多大的压力在为他们做这些启蒙教育!但是他们那时候年龄才十七八九,还不能体味出在课堂上那些深受自己尊敬的老师的苦衷,毕竟他们讲的内容和观点,与课本上出入很大,甚至完全矛盾。老师们教得遮遮掩掩,同学们学得自然是云里雾里,他和同学们一度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看不清自己和社会的未来方向。
  辗转精进的学者梦
  带着一丝迷茫,带着成长的烦恼,1987年北大毕业后,李建光选择直接参加社会工作,在一位前经济系老师的大力推荐下,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做了一名研究人员,开始了一名学者的职业生涯。“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招进100多人,我是的本科生,其他都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我算是破格吧,也只有北大才有这样的品牌效应”。

校园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