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定,上海西北部的一个城区,一群梦想家正在努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的梦想还包括更多,比如将救护车变身为移动急诊室、通过手机随时查询公交车位置、利用PDA进行远程医疗护理、实现家庭生活远程智能控制。
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是这样一些新兴技术:Mesh WiFi和Wimax.在中国台北,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在英国伦敦以及加拿大安大略,新技术推动者们正在狂热地向世人描绘美好的未来。“无线城市”建设热浪同样席卷中国,北京、天津、杭州、广州等一批城市纷纷加入其中。
所谓“无线城市”,就是利用高速宽带无线网,把一座城市覆盖起来,实现网络和应用的无处不在。正在筹建中的嘉定区“无线城市”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无线城市”,也是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无线城区”的试点项目。
尽管总投资并不庞大,但嘉定项目仍然吸引了从芯片制造商、设备供应商、软件系统集成商到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众多商家的积极参与。
大陆首个“无线城市”
“嘉定1路距终点站还有两站,2050米。”在嘉定区客运站终点站,一个与普通灯箱差不多的电子显示屏上,公交车辆到站信息正在滚动播报。很快,这辆被播报的公交车如期驶入站台。让市民随时查询公交车位置、准确预知公交车到站时间,是嘉定区“无线城市”建设的重要一个部分。
与3G的无线传输以及CDMA无线网络不同,嘉定区的“无线城市”采用了国际新兴的无线网络技术:Mesh WiFi与WiMax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路灯杆、交通信号灯等城市基础设施上部署无线信号基站的方式,在嘉定区内进行无线信号传输,用户则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PDA、智能手机等各类内置WiFi功能的终端随时上网。
嘉定“无线城市”计划兴起之时,正是全球无线城市建设的高潮。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汉堡,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国台湾、香港F地区,都开始大规模兴建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城市。业内人士预计,到2010年全球“无线城市”将达1500个。
200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重点发展的三座新城,“嘉定新城”便属其一。在区管委会广泛征集意见讨论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城的时候,“生态化”与“智能化”概念成为讨论重点。为达到此目标,在参考全球新城建设经验后,嘉定区最终提出要利用无线网络等新兴技术,打造一座“无线城市 ”。
据了解,嘉定“无线城市”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7年底到2008年初,实现主城区及重点开发区域的室外无线宽带覆盖;第二阶段自2008年初到2008年底,实现嘉定新城组成城市室外覆盖;第三阶段则是到2009年底世博会之前,完成整个区域覆盖的无线城市规划。
嘉定区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洪佩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嘉定无线城市计划兼具社会和经济效益。无线网络的大面积普及,不仅可以服务于本地市民,还能帮助政府更加高效地构建各种社会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应用。以公交系统为例,利用无线网络建立电子站台,不仅可以成为电子政府的公开渠道,更在成本上节约了政府开支(网络设备总投资只有原先的1/3)。
2006年中,嘉定区政府向社会公开召集“无线城市”建设方案。包括思科、北电、华为、IBM、惠普、阿尔卡特等在内的十几家设备制造商以及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主要电信运营商抛出了方案。在对比各家方案的基础上,嘉定区政府最终委托英特尔制定出总体规划方案,制定出了“政府主导、政企共建、企业运营、服务社会、带动产业”的建设方针。最终STRIX、思科,以及上海本地的寰创通信等设备商入围。
这一过程中, 一家名为“中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的企业从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嘉定“无线城市”的主要合作伙伴。
据了解,嘉定“无线城市”的建设总投资预计约为2亿元人民币。建设的主要资金以中电华通为主。中电华通负责“无线城市”所有基站的建设与线路铺设工作,并享有网络建成后的运营权限。无线网络建成后,政府则承诺购买部分服务,保证中电华通回收部分投资。
这一模式大致遵循了世界上其他无线城市的建设计划,即政府不做实质费用支出,而是由签约的承包商负责建设,承包商也将独揽后续的上网服务收费,从营收中赚回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