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意大利留学>导航 > 备考辅导

我的意大利留学生活(3)

2008-07-26 12:55:00 来源:无忧考网
说到忙,意大 利的 教授不比中国的闲。但是,在所有的意大利的大学的教授的工作室的门上都必然贴着一张“接待时刻表”(orario di ricevimenti)。什么意思?意大 利的 教授们,除了课堂授课的任务之外,他们还有义务在每个星期的某一天,专门拨出大概两个小时,坐在他的工作室中,“接待”学生,与学生交流学术,解答疑惑,辅导学生论文等等。由于这是一项制度,所以每个教授都必须要认真对待。如果他们因为有事情不能在预定的时刻里接待学生,至少要提前几天贴出通知,进行公告,免得学生苦苦守候。我的学术东道主 贝 教授,经常仅仅是由于有这个“接待日”,而从罗马特地赶到比萨来。

  我不知道在别的欧洲国家是否有这个制度,但是我毫无保留地礼赞这一做法,因为它为老师因材施教,为一些对学术特别感兴趣的学生 能够与 老师交流提供了渠道。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典型的情景:开始,一个年轻的学生, 20 岁不到,他红着脸,鼓着勇气,在教授接待的时候,去问了几个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教授热情解答,并且推荐一些书籍给这个学生做进一步的阅读。过了几个星期,学生又来了。他已经读完了那些书,带来了新的需要解答的疑问。教授继续解答,又指定了一些书让他阅读。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学生不再拘谨,他开始试图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甚至他提出了一些教授也回答不了问题。怎么办?

  答案仍然在教授工作室的门上。因为那里贴着教授主持进行“习明纳”(SEMINARIO)的消息。这是教授的另外一项工作。他把那些对他所研究的领域特别感兴趣的高年纪学生(也有博士生)组织起来,就一些非常新的,非常学术化的问题进行讨论。意大 利的 教授特别热中于搞这种讨论,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管理大学的权力,把这种讨论会变成半官方的。参加讨论会,做主题发言的学生,甚至可以免试而获得学分。

  我们的故事仍然在继续,那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经常在研讨会上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的人。教授也挺喜欢这个年轻人,于是就在一场挺形式化的选拔考试之后,成为了该教授的博士。他开始“跟随”该教授,成为他的助手,教授也开始手把手传授一些绝活。后来,小伙博士毕业了,出书了,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导师”。后来,新科博士成了教授的助教(ricercatore)。他每天埋头搞学术。教授也开始张罗着给他谋取一个教席。这真不容易啊,因为教授的席位是固定的。但是,教授有道义上的责任帮助自己的弟子当上教授。终于,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在他接近40岁,在大概出了3本专著之后,也成为了一个教授。他也开始接待学生,搞研讨会。

  Oh,老天,我不是在编一个故事。其实,我不过是描述了一个意大利教授的典型的成长模式。几乎每个教授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导师”:那个帮助自己打下学术基础,其思想构成自己的学术基本背景的那个人。

  这一切之所以可能,难道不是因为那个“接待日”制度吗?但是,这个接待日制度之所以可能存在,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把法律系理解为“教授工作的场所”而导致吗?

  法律系 = 教授们的“工作室”。这是一个让我感慨无语的等式。它的存在,让我感觉到中国的大学的变态。中国的大学教授们,就一般而言,如果不是行政上有兼职的话,他们是绝对没有“工作室”的。但是,那些终日基本上无所事事(因此,他们经常由于闲得发慌,而要找教授们的麻烦)的所谓行政人员,却人手一间。教授们去系里时,仿佛是到别人那里去串门,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浑身不自在。更加成问题的是,老师们被迫下课以后就回家,没课就在家。可怜的学生们,他们到那里去找老师们交流?本来教授是学校的主体,结果,他们却被挤压到自己的家里的书房中!更加可恨的是,老师们被迫呆在家里工作,反过来却被那些所谓的坐班的人认为是工作量很少。

  把中国的法律系(其他的所有的系都如此)从行政、官僚色彩浓厚的“办公室”模式转变为意大利式的强调学术性,强调大学的教书育人的之本色的“教授工作室”模式将带来一系列的根本转变。对于学生而言,“法律系”,它的背后是学者,是老师。当你敲开法律系的一扇扇门,你知道,里面接待你的是你的老师。你们谈话的内容必然是关于学习的,关于知识的内容。对 于 老师而言,“法律系”,它意味着是我的工作的地方,我的左右房间里是我的同事,我们经常相互交流,一起去吃午饭,饭桌上谈的也是学术。

  对不起,写到这里,我似乎遗忘了些什么。意大利的法律系难道不需要辅助人员(我很讨厌所谓的行政人员的说法,因为这一称呼不能正确地反映他们的作用。他们其实只是办事员,因为他们行使的不是行政权!在大学中,管理者仍然是教授。)吗?他们在哪里工作呢?我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比萨大学法律系,当然有他们工作的地方。在每个研究所的图书馆的入口处有一个宽敞的大厅,在角落里,用玻璃幕墙围起来一个半封闭的角落,这就是他们工作的地方。其实,那里也是不错的,也可以放工作用的电脑和文件柜。他们是在一个四面透明的环境中工作,因此,光线特别好,这样便 于 教授和学生们找到他们。当然,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的工作的台子就放在 通向 教授工作室的厅堂中。这样,办事大家都方便。

  建筑空间的分配应该服务于建筑的主要职能。教授们干的是脑力活动,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以求得环境的宁静。辅助人员所从事的主要是事务性的活动,接电话,找书,帮助复印之类什么的事情。他们呆在开放的空间中更加合适。一动一静,各得其所,各不相扰。教授们对辅助人员彬彬有礼。后者对前者则也是尊敬有加, 毕竟 教授们是大学的老板。在比萨法律系,有几次秘书们带着我去见某位教授。他们往往在教授们的门前停一停,然后轻轻地敲门,轻轻地敲门。

  那一刻,我对他们充满了敬重。

  留学意大利之四:关于书的问题

  在“之三”中,我通过对比萨大学法律系的观察,提出了让教授们回到法律系去的主张。可能有人会认为,你这个建议在中国不一定行得通。君不见,中国的学者有着独特的“书房情结”,追求的就是在自己家里的书房中品茗夜读的感觉吗?中国的教授们,即使你给了他工作室,他不一定就在那里工作。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甚至可以以之为题做些文化观念上的比较考察。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我去过不少教授家做客,有一个现象让我捕捉到了:意大利的教授们都没有什么规模巨大的书房。他们摆在家里的书,很少超过三个书架,而且我发现,这些书很多都是一些同行赠送的书。是这些家伙不爱买书,不爱读书吗?非也!奥秘就在于,他们的书房就在法律系里面。在介绍教授们的工作室的时候,有一个细节是不能忽视的:意大利的教授们的工作室往往就在图书馆里面,而且(由于空间有限,图书太多),在很多情况下,教授们的工作室本身也成为图书馆摆放图书的地方。如此说来,意大利的法律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大限度地缩小书与人的距离,增加书的可接近性。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里面。当你要查阅什么书的时候,你只需要走几步路,伸个手就可以拿到,那么这个图书馆与你的书房有什么差别呢?既然你的这个“书房”里面什么书都有,而且你基本上也被认为是这个“书房”的主人,你还觉得有必要自己去买这些书,在自己的家中另起一套炉灶吗?绝对不会的。这就是为什么意大利的教授往往没有自己的私人书房,自己个人买书也不多的原因之所在!

  不过,再设想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你所在的学校的确有一个图书馆,但是,它离你工作的地方(无论你选择家或者法律系作为工作场所)距离甚为遥远,而且它开门不早,关门到是挺早,进去的时候要通过金属探测器,要押工作证,限制只能借5本,有些书还概不外借,超期(这个期往往是一个月)还要罚款,搞得书拿在手中如同烫手的芋头一样。图书馆里面没有读书的地方,没有可用电脑的插座,没有自助的复印机或者扫描仪。更加可恨的是,你要的书它基本上没有,你认为基本没有什么价值的垃圾,那里到是一大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肯定不得不自己来搞个人的图书馆建设了。

  不说也知道,我所描述的这后一种情况,基本上就是中国的现实。中国的学者,购书欲望惊人,难道是因为他们都有收藏的爱好?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想到要去缩小书与人的距离,我们没有想到:法律系基本上应该就是法律系图书馆,而图书馆应该就是教授们的书房!所以,我应该在“之三”中提出的“法律系=教授工作室”的等式之后,再提出另外的一个等式:“法律系=教授们的图书馆”。

  中国的教授以自己个人的财力大量购买图书资料,建构自己的家庭图书馆,把家庭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有很多的弊端。家庭生活与工作应该适当分离,否则二者会互相干扰。中国的学者普遍有熬夜的习惯,主要原因不在于别的,就在于白天家里不安静,他们必须等到锅碗盆瓢交响曲结束,老人妻子孩子全部休息以后(晚上10点左右),才能够安心工作,结果往往就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长期的熬夜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体质虚弱,学术思考力不够。健康的灵魂来自于健康的体魄,难道不是吗?另外,将家庭场所与工作场所相区分,在我看来,还有助于教授们的思维方式上的情景转换,不至于在吃晚饭的时候,还捧着本《法哲学导论》,一副书呆子的样子。他们离开了法律系(工作室+图书馆+研讨会之类的东西),进了家门,就不再是什么学者,他们只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我想,这样的转换非常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谐。

意大利留学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