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县,师范毕业生要成为一名事业编制的教师,除了业务素质要求达标外,还被要求有自己的住房
5月中旬以来,一份由浙江绍兴县教育局出具的“绍县教普[2008]97号”《关于柯桥城区人才子女的中考加分试行意见》,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该意见后来被绍兴市民传为“买房加分”政策,许多学生家长认为,该意见显失教育公平,并结伴到教育局讨要说法。
6月13日,绍兴县政府通过《绍兴县报》高调表示,该意见被叫停。
不过,另一份被称为“买房转正”的《绍兴县2008年师范类毕业生公开招考办法》还在实行。
两份文件“异曲同工”:要想享受有关“待遇”,必须在柯桥城区购买房子。
买房加分
“看到这个文件,我吃了一惊。”家住绍兴县钱清镇的刘阿国(化名)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我以为自己看花了眼。”
这位做布匹生意的小老板自称“在绍兴社会关系熟络,是最早看到文件的人之一”。对于传得沸沸扬扬的“买房加分”的说法,他认为是“后来变成的谣传”。“文件里面并没有说‘买房加分’,只是对各类人才的子女进行加分。”他向记者出示该文件的复印本。
这份被复印过无数次、墨迹淡淡的A4纸上,清晰地写着:为发挥教育在繁荣柯桥新县城中的作用,经研究,对居住在柯桥新县城的各类人才的子女在中考时报考柯桥城区普通高中实行优惠加分政策。
而这一政策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对住在柯桥城区(四街道)并在其中有合法产权的商品住房(含已购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且在绍兴市区和县内其他地方无商品住房(含房改房、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的具有大专学历及以上或初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各类人才子女,参加本县中考自愿报考柯桥中学、鲁迅中学柯桥校区、鉴湖中学,可实行优惠加分10分录取。
“看到这个文件后我就想,这对我今年参加中考的女儿来说,太不公平了。”刘阿国说,“我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大学,现在我的孩子就要低人一等吗?”
家境富裕的刘阿国早打算让女儿出国留学,“她读哪个高中都没什么关系的,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在采访期间,刘阿国多次向本刊记者重复这句话。
这位高中学历开着奥迪A6的老板,更愿意用“伸张正义”四个字诠释自己的举动:当夜他把文件复印了50份,传递给其他家长。
来自奇贤镇的刘先生同样愤怒,却是另外的理由:既然是对各类人才子女进行加分,为什么要规定在柯桥新城有房产?自己现在没钱在城里买房子,孩子考高中就要吃亏10分。
刘先生是带头去教育局讨说法的家长之一,他的女儿在中考前的模拟考试中班级排名第八,“这一成绩运气好还能进柯桥中学。”现在横出加分政策,他女儿就可能因此不能遂愿。刘先生天天打电话联系学生家长,一星期后,十多个家长一起去教育局上访。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也有家长对教育局出台这一政策并不意外。
“今年初,我在镇政府里看到过一张通知,是教育局在统计有多少副科级以上干部子女要在今年参加中考。”家住钱清的初中学生家长许东说,“当时我就怀疑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家长大专以上学历、在柯桥城区有房的都算人才,能够享受中考加分的优惠政策,这就是鼓励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离开农村住地,到柯桥城区买商品房嘛!”
由于政策里有住房的条件限制,许多考生家长认为,是政府变相帮房地产商卖房。6月初,“买房加分”的说法在绍兴坊间愈传愈盛,家长陆续到教育局上访。
教育局称是“服务人才”
6月24日,在绍兴县教育局409办公室内,绍兴县教育局局长助理李建忠向本刊记者解释“绍县教普[2008]97号”出台的原因:“绍兴县每年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要求教育能够为引进人才、服务人才做贡献。这一意见的出台是经过多次讨论、深思熟虑的。”
“每年有这么多人才从外省到绍兴县来,他们的子女在当地可能很优秀,但是到教学质量很高的绍兴参加中考可能就上不了好学校,适当的政策加分是为了留住人才。”李建忠说。
对于“买房加分”的说法,李建忠予以批驳,并且再三强调,“享受政策优惠的要满足三个条件——学历,住在柯桥,有自己的房子,三者缺一不可。”
据称,按照教育局计划,享受加分政策录取的学生属于计划单列招生的名额,“并不影响其他考生的正常录取”。
“杭州和宁波对一些干部子女能加20分,为什么绍兴县给人才加分就不可以呢?”李建忠情绪激动。
“其他城市实行一些不公平的政策,绍兴县就能以此为理由实行吗?”学生家长许东说,“在我看来,加10分和加1分没有多大区别,都是牺牲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这一政策暂停后,许多原本可以享受加分政策的学生和家长颇有微词。李建忠表示“会通过校方做工作争取理解”。
买房后才能转为事业编制
另一份由绍兴县教育局出台的“2008年师范类毕业生公开招考办法”,也出现对被录取人有住房条件要求的条文。
这份招聘人数为117名的“办法”,是今年4月16日出台的,招考对象为“2008年绍兴县户籍的应届师范类毕业生和2007年绍兴县户籍师范类毕业生在当年度公开招考中未录用的对象”。
该文件称:“试用期满后,对考核合格的人员,凡购房居住在柯桥城区(四个街道)的,经县监察局会同人事局、县房管局正式核准购房居住情况后,由县人事局、教育局办理转为事业单位正式编制。”
“买了房子就能转为事业编制,这是人为地加了一道屏障嘛。”绍兴县籍师范生张英(化名)对此愤怒但又无奈,“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父母都在农村的张英,家境并不宽裕,四年大学学业是靠助学贷款勉强完成。“我想去教书的地方离柯桥城区30多公里,试用期结束后,我要在城区花几十万元买一套房才能转正,这怎么可能呢?”
历年来教师招聘都是考试和试用后择优录取,现在要求买房后才能转正,这一条文遭到不少教师的质疑。“这是变相推销柯桥城区的房产。”柯桥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
因为涉及人数少,这一被称为“买房转正”的政策,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本刊记者带着张英的困惑采访李建忠时,他表示,“这个政策局里也在讨论,住房问题放得很宽的,试用期满后,都可以转正的。”
当记者拿出《办法》打印稿,指出“购房居住在柯桥城区(四个街道)”的字样时,李建忠又表示“教育局正在调整该政策”。他还说,所有招考的老师都是人才市场派遣来的,是否事业编制没什么区别,工资和福利待遇都一样。
然而张英却不认可这个说法,“是否事业编制,待遇差别非常大,非事业编制人员每月基本工资不到1000元,年终奖至少与事业编制人员差一半,或者根本就没有。”
柯桥的造城运动
知情人士称,绍兴县之所以鼓励大家在柯桥买房,是因为原先的绍兴县城成为绍兴市区后,绍兴县一直处于“有县无城”的尴尬境地。
2001年,柯桥镇这个以轻纺城闻名的商贸小镇成为绍兴县城新址。彼时的柯桥城区只有三个街道,人口约11万。到2007年,常住人口达到13.7万,外来人口19万。
2006年,绍兴县位列全国百强县第10位,这个被称为“一块布托起来的强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纺织业。
近几年来,随着楼市升温,柯桥的高楼大厦和高档住宅小区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从柯南一直延伸到瓜诸湖和柯北,柯桥也到了造城运动的高潮。
一个例证是2007年4月份绍兴县政府提出的“611”工程,即在6年内,在柯桥城区建造100幢15层以上或者45米高的用于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方面的高层企业总部和现代化商贸写字楼,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按照预先计划,100幢大楼的土地转让在2009年底前全部完成。
“这一规划现在看来有点超前,也说明政府大举造城的决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2007年底以来,柯桥城区的楼就卖不动了。”绍兴某楼盘销售经理孙强告诉本刊记者,“宏观调控大环境以及过度开发是主要原因,此外这几年纺织行业不景气,老板们购买力下降。”
2008年2月29日,绍兴县财政局和绍兴县房地产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2008年住房商业性贷款财政贴息的实施意见》,该政策出台目的之一便是“稳定住房价格,促进我县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依据该政策,对个人向房地产开发商购买柯桥城区内商品住房,使用银行商业性贷款两年以上的,可以提出住房商业性贷款财政贴息。
在此前的1月9日,绍兴县房管局牵头召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作座谈会上,县房管局有关负责人向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表示,县委县政府将出台一系列人口聚集的相关政策。
做了四年销售主管的孙强当时就意识到,“政府在力挺楼市”。
对于“人口聚集政策”,孙强的理解更为直观:政府就是想方设法让你在城区买房,把你留在柯桥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