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口腔执业医师>导航 > 备考辅导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基础:第9讲

2010-05-13 20:45:00 来源: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四、颌 位

  颌位即下颌骨的位置。由于下颌骨位置的变化,可产生不同的颌位,其中有重复性,又有临床意义的有三种颌位(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和正中关系。

  (一)牙尖交错位

  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的位置称牙尖交错位,也称牙位。当牙尖交错合位于正中时(可称为正中合时),也称为正中合位。上下牙的牙尖交错位是不稳定的,它会因合面磨耗,牙齿位置的改变以及牙齿的缺失等,产生适应性的改变。

  (二)正中关系与后退接触位

  1.正中关系 是指下颌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髁突处于关节窝的后位,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髁突在关节窝的后位时,髁突对上颌的位置称为正中关系位。它是一个稳定而可重复性的位置,是一个功能性的后退边缘位,如果迫使下颌再向后退,则会由于附着在下颌骨上的肌肉受拉,髁突后方的软组织受压而感到不适。髁突在正中关系位时,又称为铰链位,下颌依此为轴可作18~20mm转动(切点测量),为铰链开闭口运动,称为正中关系范围。在此范围内,上下牙齿发生接触(一般在磨牙区),称为正中关系合,亦称后退接触位。

  2.后退接触位 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可以向后移动约lmm,此时前牙不接触,只有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髁突位于关节窝中的功能最后位置,从此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后退接触位与正中关系合两者确定的方法不同,但后退接触位也是髁突在关节窝的最后退位时发生的被诱导的合关系,因此一般认为与正中关系合是同一位。

口腔执业医师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