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一
完璧归赵【典故】: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人物】:蔺相如
2.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
22.凿壁偷光【典故】:《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人物】:匡衡
3.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三
洛阳纸贵(左思)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典故:西晋有一位的文学家,名叫左思。左思出身寒微,不善交游,而且相貌丑陋,说话还有点口吃。他的父亲左雍对此十分失望,有一次,竟当着他的面,对自己的朋友说:“左思这孩子的学习,还赶不上我小的时候呢!”这事对左思的刺激很大,从此他便潜下心来,发愤读书,终于写的一手好文章。后整整用了十年写出《三都赋》这一文学巨著。起初,不为时人所重,后经黄埔谧、张华等名流推荐,于是富豪之家争相传写,以至洛阳纸价也昂贵起来。后来,人们便用“洛阳纸贵”来形容文章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四
司空见惯(刘禹锡)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典故:唐朝诗人刘禹锡因为政治革新被贬职回京,司空李绅设宴款待他,席间命歌女以歌舞劝酒。刘禹锡感慨万分,当场写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后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5.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五
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6.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六
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7.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七
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典故: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后指文人从军。
8.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八
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后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9.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九
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战国时期,韩国姬公子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改名张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的鞋掉到桥下,他主动拾起并替他穿上。老人家认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细钻研后成为刘邦的谋士。
后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
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后指人民起义。
11.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一
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典故: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后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2.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二
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典故: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虽做官却不正正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指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13.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三
出人头地——苏轼【人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释义】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超出一般人;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比其他人优秀。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14.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四
断齑画粥——范仲淹【人物】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释义】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
【出处】释文莹《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15.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五
狗尾续貂——司马伦【人物】司马伦: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幼弟。母为柏夫人,“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释义】古代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封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替貂;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多用于形容续写的文学作品不如原来的好。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16.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六
小鸟依人——褚遂良【人物】褚遂良: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
【释义】原义是像小鸟依偎着人一样;比喻依附权贵,也泛指在窘困的情况下依附于人;后多用来形容女孩子或者小孩子娇小可爱的样子
【出处】《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禇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17.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七
奇货可居——吕不韦【人物】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释义】指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后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秦诸庶孼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18.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八
图穷匕见——荆轲【人物】荆轲:战国刺客,燕国太子丹派他刺杀秦始皇。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9.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十九
死而后已【典故】:《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后用“死而后已”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人物】:曾子
20.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
鞠躬尽瘁【典故】: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用“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人物】:诸葛亮
21.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一
精忠报国【典故】:《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年轻时就有“精忠报国”的志向,他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屡建战功,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后用“精忠报国”形容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人物】:岳飞
22.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二
入木三分【典故】: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人物】:王羲之
23.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三
程门立雪【典故】:《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和游酢去拜见宋代理学家程颐,正巧程颐在屋里打坐。他们两个不忍心惊扰老师,但又不想放弃求教的机会,于是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过了许久,程颐才醒来,此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他们两个也变成了两个“雪人”。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形容尊师重道。
【人物】:杨时、游酢、程颐
24.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四
呕心沥血【典故】:李贺是唐朝的诗人,他写诗态度认真,为了写出好诗,他常常是呕心沥血。据说他每次出门,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就立刻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他的母亲说:“你这孩子,真要把心呕出来才甘心啊!”
【人物】:李贺
25.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五
东山再起——谢安【人物】谢安: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26.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六
东窗事发——秦桧【人物】秦桧:字会之,南宋初年宰相、*臣,主和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
【释义】比喻不可告人的秘密已彻底败露。
【出处】元·刘一清《钱塘遗事·东窗事发》:方士如言而往,果见桧与万俟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与夫人,东窗事发矣!”
27.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七
牛衣对泣——王章【人物】王章:西汉大臣,曾任京兆尹。
【释义】睡在牛衣(牛畜御寒遮雨之覆盖物)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通“诀”,分别),涕泣。后章仕宦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
28.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八
望梅止渴——曹操【人物】曹操:三国时魏国的奠基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释义】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宽慰自己。
【出处】《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9.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二十九
破釜沉舟——项羽【人物】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释义】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决不后退。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30.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篇三十
髀肉复生——刘备【人物】刘备:三国里蜀国的,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释义】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