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一
弃官寻母朱寿昌生性聪颖,27岁便中进士,步入仕途。然而,他自幼与生母刘氏离散,五十年间杳无音信。为寻母,寿昌四处求问,日夜思念,言谈间常泪流满面。后在佛寺烧香祈祷,并依佛法灼烧自己的背和头顶,以示诚意。终于,宋熙宁初年,寿昌听说母亲可能流落陕西一带,遂辞官刺血书写《金刚经》,与家人辞别,只身前往陕西寻母。
经过千辛万苦,寿昌终于在同州找到了已过七旬的生母。原来,刘氏改嫁党氏,又生了几个孩子。寿昌把党家人一并接回家中供养。这一动人的母子重逢故事传到宋神宗耳中,他敕令寿昌复任原职。寿昌的孝心也得到包括苏轼、王安石在内的许多文人墨客的赞颂。
寿昌仕途顺遂,历任多职,最后官至中散大夫,享年七十。他一生勇於行义,照顾遇难者,过世后,白鹊常结群集于他的坟墓之上。寿昌忠孝两全,是宋代罕见的典范。他舍弃荣华富贵,千里寻母的感人事迹,在当时轰动一时,成为千古佳话,对后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2.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二
涤亲溺器黄庭坚(1045~1105年),北宋大诗人,书法家,出生于江西修水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聪颖好学,有异于常人的记忆力。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官至知县、编修官等要职。他在文学创作上深受苏轼的影响,与苏轼、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他在诗歌创作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主张,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
然而,黄庭坚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突出的孝道精神。黄庭坚曾经历多次政治迫/害,但即使身处高位,他仍对母亲极其孝顺。母亲生病期间的一年多时间里,黄庭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这在当时的官员中可谓罕见。有人认为这有辱身份,但黄庭坚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绝不因为官职高低而有所改变。
1094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刺史,仍坚持侍奉患病的母亲。一次,同僚来访,见黄庭坚正在洗便桶,劝他就任刺史后应摆脱这样的苦差事,以免有辱身份。黄庭坚叹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我母亲病重,能为之分忧,是我幸事。愿与母亲共疾病之苦,岂忍推诿这点劳累!”从不间断为母洗便桶,直至母亲去世。
黄庭坚这种坚持为患病母亲洗涤溺器的孝顺精神,后来被编入《二十四孝》中,称为“涤亲溺器”。它成为古今中外赞颂孝道的典故,影响源远流长。黄庭坚虽然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但他那种不计名利、孜孜以孝敬母亲的精神,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三
尝粪忧心庾黔娄是南齐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出任孱陵县令。上任才十天,他突然心惊如惊,满头大汗,预感家中有变故,于是立即辞官回家。回到家中,得知父亲已经病重两日了。医生说,要判断病情的危急,可以尝尝病人的粪便,如果味道苦涩,那病情就不太严重;如果味道甜滑,那病情就很危急。为了判断父亲的病情,庾黔娄就去尝了父亲粪便的味道,发现是甜的,这使他非常担忧。
那天晚上,庾黔娄跪拜北斗星,求神能让他代替父亲去死。过了几天,父亲果然去世了。庾黔娄悲痛万分,将父亲安葬后,守孝三年。
庾黔娄从小就孝顺父母,经常诵读《孝经》,深得“二十四孝”美名。他起初做州主簿,后历任多个官职,治绩卓著。当了县令后,他乐于为民除害,县里的虎患也因他的德政而消除。他仕途顺遂,官至南齐散骑常侍。但是他最出名的,还是这个为判断父亲病情而尝粪的孝行。这件事在当时传为美谈,成为孝道的典范。
庾黔娄两个字,精简道出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哀恸和挂念。尝粪这一行为,昭示了他对父亲健康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也成就了他在后世受人推崇的崇高孝德。
4.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四
恣蚊饱血吴猛,字世云,晋代人,三国到晋朝时期道士,道教净明派“十二真君”之一,天师许逊的师傅。北宋政和二年,追封真人。
吴猛家很穷,没有蚊帐。每到夏天,南方的大蚊子无孔不入,令人难以入眠。八岁的吴猛看到父母日劳夜获,还要受蚊虫叮咬辗转反侧,心疼不已。
为了让父母安睡,吴猛想出一个主意。每晚他脱去衣服,躺在父母身旁。小孩子皮肤娇嫩,蚊子都聚集在他身上吸血,数也数不清。吴猛忍受着密密麻麻的叮咬,一个也不驱赶,生怕蚊子吸饱了他的血,就去叮咬父母。
吴猛这番痴心妄想虽然单纯,但这般精心设身处地的付出,让人动容。他年仅八岁,却有如此深沉的爱,实在难能可贵。
5.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五
卧冰求鲤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三国曹魏至西晋时大臣。
王祥生母早逝,他的继母朱氏不待见他,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尽管如此,王祥仍然孝顺父母。父母有病时,他昼夜伺候,从不脱下衣服。一次,严冬时节,朱氏想吃活鲤鱼,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心愿,在寒冷的天气里解开衣服,躺在结冰的河面上。奇迹出现了,冰层融化,两条活鲤鱼跃出水面。王祥将鲤鱼带回,继母吃后病好了。
这种舍身取义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朱氏。从此,她对王祥改观了。王祥后来隐居二十多年,直到曹魏时期,才被征辟为官。他历任县令、大司农等职,后迁任司空、太尉,封睢陵公,是西晋八公之一。泰始四年(268年),王祥去世,享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岁。谥号“元”。
王祥的卧冰求鲤故事,成为中国二十四孝的典范,世人称颂他“人间有继母,天下无王祥”。这段感人至深的孝行,展示了王祥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教育后人以孝治天下,感化天下。千百年来,卧冰求鲤的故事激励着中华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使中华民族灵魂得到升华。
6.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六
哭竹生笋孟仁,名宗,字恭武,生于三国时期的江夏。湖北孝感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笋”主人公。
少年丧父,母亲年老多病,医生建议以鲜笋汤调理。一到寒冬,鲜笋难寻。孟仁无奈,进竹林哭诉,忽地土裂冬笋数茎,遂摘归为母调汤。母病即愈。
孟仁此举感天动地,扬名二十四孝。他守孝爱母,母教子读书。李肃见他夙夜苦读,羡他日后必成大器。他起家从军,官至司马,为官清廉,洗淄池中鱼不受母亲一尾。后迁吴县令,母丧放弃官职,服刑示众。陆逊见其节操,保他以官,拜光禄勋。孙皓时,迁司空。病逝于任。
哭竹生笋,乃感天动地之孝,扬名千古。泪洒风寒,感竹涌笋,孟仁怀孝心,竹应人达。母喜笋羹餐,病即大好转,医生出神招。孟仁孝心真,感动上苍天,竹笋鼎新传,彰扬美好典。
7.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七
闻雷泣墓王裒,字伟元,生于魏晋之际。其父王仪曾任司马,在东关之役后言辞激烈,被司马昭所杀。王裒闻讯十分痛心,从此一膝不向西京跪,欲表示不再为晋臣。
王裒性格刚正,遵循礼法,敦厚教诲弟子。虽家贫,仍坚持自耕自织,慎独不受馈赠。性情中人,善识人物,多所预言。他教书严谨,学生读《诗经》痛哭思亲之作必避讳,以免触及先师伤怀。
其母性恐惧雷声,王裒事母至孝。每逢雷雨,必奔母坟前跪拜,安慰母亲曰:“裒儿在此,母勿惧。”泪湿墓柏,树木皆枯。虽执意不仕,每有弟子被役,必亲往县衙请求,一时感人。
王裒晚景凄凉,洛阳倾覆,不忍离去,被贼所杀。後人追忆其孝思,称其墓地为“慈母山”,邻水为“孝水河”,墓所为“慈埠”,永志不朽。王裒虽一生坎坷,仍以至孝闻名。千古难忘墓前泣雨之景,感人至深。
8.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八
行佣供母江革,一个传奇的孝子。他从小父亲早逝,只有母亲相依为命。但好景不长,天下大乱,为了保护母亲,江革只能背负母亲,踏上漂泊的路途。路遇盗贼,江革泣不成声“我有老母在身,还求各位开恩,放我一条生路”。感动了劫匪,遂指点远离战乱之地。虽然身在他乡,穷困潦倒,江革仍然不懈地劳作赚钱,供养母亲起居所需。
母亲去世后,江革悲痛欲绝,寝食难安,甚至住在母亲墓旁,昼夜不离左右。见州郡官员也为其孝心感动,迎其出任官职。江革历任要职,深得皇帝喜爱。然而心系老母,多次请求回乡奉养。终于,江革以孝顺闻名天下,成为千古传颂的孝子典范。
江革之孝,源于对母亲的哀思和责任。正如孔明对国家尽心尽力一样,江革对母亲的孝顺不遗余力。无论环境如何艰难,都坚持孝道。所以,忠和孝,本是同源,都需要付出真心和努力。江革的感人孝行,值得后人学习,也激励着每个人在生命中珍惜亲人、尽责任。
9.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九
扇枕温衾黄香(约68年~122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
东汉时期的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极为孝顺贴心。酷暑之时,他为父亲扇凉枕簟;严寒之际,他用自己的体温暖父亲的被褥。黄香从小博览群书,深得经典之智,在当时声名远扬,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后来官至魏郡太守,当地发生水灾,他救济灾民的仁心义举,让百姓免于水火。黄香把自己的俸禄和所有赏赐都分给灾民,还劝导富户也捐赈义谷。他不遗余力救助灾民,舍小家顾大家,深得民心。
黄香从小孝顺父亲,长大后仁政爱民,正可谓“知古一黄香”。他那随时关心父亲的舒适度,时刻为百姓着想的大仁大义,令后人景仰,称颂他“衾影无惭孝新星”。黄香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教育着每代儿童学做孝顺之人、仁爱之士。
10.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
怀橘遗亲陆绩(约188年~约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庐江太守陆康之子,东汉末年大臣。他从小聪明过人,六岁时便展现出非同寻常的孝心和才智。
一日,陆绩随父亲陆康拜访九江的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看到陆绩吃完后,还往怀里偷偷藏了两枚橘子。临走时不慎将橘子掉在地上,袁术戏谑地问:“陆郎来我家作客,怎么还要偷藏我的橘子?”陆绩跪下回答:“这是想带回去给母亲吃,母亲最喜欢吃橘子了。”袁术听后对这个六岁孩子的孝心和机智赞叹不已。
陆绩长大后,博学多才,在历法、算学、天文地理等领域建树颇丰,尤其擅长《易经》,曾为其作注。他还制作了浑天图,反对当时盛行的“盖天说”。陆绩年少便已声名远播,与当时许多年长的权贵博士来往密切,获他们友谊和赏识。
建安五年,陆绩出任孙权的奏曹掾。他勤勉廉正,敢于直言,受到孙权敬畏。后来孙权担心陆绩的才能和正直会对自己不利,便外调他担任郁林太守。陆绩在郁林积极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深得民心。
陆绩英年早逝,只活到32岁。但他卓越的学问与高尚的品格,至今仍受后人推崇。陆绩怀橘遗母的故事,更成为千古传颂的孝道典范。
11.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一
涌泉跃鲤姜诗,字士游,广汉郡雒县泛乡(今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人。东汉时期孝子,“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主人公。
姜诗自小父亲去世,只有母亲相依为命。姜诗对母亲极为孝顺,邻里都夸奖他的孝心。
后来,姜诗娶了当地一位贤惠能干的女子庞氏为妻。两人婚后恩爱,庞氏也很孝顺婆婆。只因婆婆上了年纪,眼疾追加,脾气暴躁,庞氏便更加小心照料。婆婆认为江水可以治眼疾,庞氏每日辗转六七里去汲江水回家供婆婆饮用。
一日风大,庞氏取水迟归,婆婆大怒,责怪庞氏不孝,姜诗不得已将妻逐出家门。庞氏寄居他处,勤勉织布积蓄,将钱财买好吃的送回家孝敬婆婆。婆婆知情后,感动不已,叫回了庞氏。
一日大雨过后,庞氏院中忽涌出甘泉,泉水味道与江水相同。每日泉中还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夫妇便用它们给婆婆做美味。不久,婆婆的眼疾也痊愈了。
两人的孝心感动上天,他们居住的地方在战乱中幸免于难。姜诗还被举为孝廉,官至郎中,后出任县令,治理有方。
姜诗去世后,汉明帝下诏祀之,称颂这一门三孝。姜诗夫妇的孝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世世代代受到百姓敬仰。
12.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二
刻木事亲丁兰,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出自《二十四孝》记载的汉代人物,“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刻木事亲,所表孝道积极意义所在。
丁兰幼年丧父母,对父母的哺育之情念念不忘。为缅怀父母,他决意以木头刻制父母雕像,供奉于家中。每日拜见木像,细语叙说心事,恭敬有加。出门在外也必面告父母,仿佛父母尚在人世。这种“刻木事亲”的孝道,令后人称赞不已。
然好景不常,丁兰妻子看不惯他刻木事亲,试图用针戳刺木像。万料不到,木像居然流出鲜血,木眼垂泪!丁兰回家发现后大怒,认为妻不孝,遂将其休弃。这神奇的“木像鲜血”一事,使丁兰的孝道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二十四孝的典范。
丁兰刻木事亲,其孝心可嘉。他的故事广为传颂,无锡、丰县等地都有丁兰事亲的传说。古人有云:“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闺。”赞颂丁兰刻木的真情和义举。丁兰以身作则,对后世推崇孝道起到了积极影响。
13.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三
卖身葬父东汉时期,山东博兴人董永,少年失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计,父子俩勤劳地种地。董永总是用小车推着病弱的父亲到田野树荫下,一边耕种一边照看父亲。后来父亲去世,董永因家贫无力下葬,只得前往富户曹家,以自己为奴来换得丧葬费。
主人曹长者见董永孝顺,给了他银钱,让他自由离开。董永坚持要回来报效主人,因为他认为主人的恩惠使他得以下葬父亲。三年丧期结束,董永带着一位自称愿嫁于他的女子,回到主家报到。主人见此女善织,要他们以织百匹锦缎来抵债。那女子十天内就织完,董永债务了结。
女子离开时自称是受天帝之命,来帮助董永偿债。原来她是天上的仙女。董永不负众望,终获佳偶。他与父亲生前的孝顺,感动上天。在当时崇尚孝道的社会环境里,董永的故事广为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14.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四
埋儿奉母郭巨,东汉时期的一个孝子,他怎样做到“埋儿奉母”的,一直是历代讨论的焦点。
郭巨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早逝后,郭巨把遗产平分给两个弟弟,自己只取一份供养老母。为了孝顺,郭巨夫妇过着朴实的生活。后来,郭巨的妻子生了个儿子,郭巨夫妇开始担心养儿会影响供养老人。
于是郭巨决定“舍儿存母”,和妻子商量要把儿子埋掉。正当两人满怀悲痛准备掘坑时,地下忽然冒出一口黄金,上书“天赐孝子”。郭巨夫妇得金后富裕了,也就同时完成了孝敬母亲和抚养儿子的心愿。
这个故事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孝道的传统美德,也显示出人在面临困境时那种高尚的牺牲精神。对郭巨夫妇来说,孝顺老人是首要任务,即便要舍弃自己的骨肉,也在所不惜。所幸天意不忍,最后反转得金,圆满解决了矛盾。
15.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五
拾葚异器蔡顺,字君仲,东汉汝南人。他自幼丧父,少年孤儿,以孝养母亲而闻名。
王莽篡汉,炎凉蔓延,民不聊生。蔡顺为了充实母亲的伙食,只能到野外拾取桑树果实充饥。一日,他拣选出两篓异色桑果,一篓黑色,一篓赤色。遇见赤眉军问其缘由,蔡顺回答道:“黑色者甘美,献给老母;赤色较涩,留作自己食用。”
赤眉军将士为蔡顺的孝心所感动,送他白米两斗,以及一只牛蹄,以感激和褒奖他的孝顺之心。蔡顺感激涕零,将物资带回家中奉养老母。
蔡顺之事迹传为佳话,有诗曰:“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其孝心感天动地,值得后人学习。
16.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六
亲尝汤药刘恒(前203年~前157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母为薄姬。汉朝第五个皇帝。
刘恒从小生活在辽阔的代国,受到母亲薄姬的悉心教养,养成了谦逊沉静的性格。汉高祖十一年,年仅八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都城设在晋阳。
15年后,吕太后去世,刘恒在群臣推举下继位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深谙民生之艰,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重农抑商,废除肉刑,减轻赋税,使国家经济日渐繁荣,与其弟汉景帝的功绩被合称“文景之治”。
文帝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对母亲薄太后的孝顺。薄太后在文帝登基后,曾卧病达三年之久。这三年间,文帝昼夜侍奉,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每次母亲服药,文帝都亲自先尝过,确保没有问题后才给母亲服用。文帝的这种“亲尝汤药”的举动,成为后世孝道的典范。
文帝对母亲的孝顺,源自其儿时的身世际遇。其母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妾室。后来魏王叛汉,薄姬被汉军所获,沦为宫人。汉高祖见薄姬秀色,纳为妃嫔,才有了刘恒。刘恒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关系十分亲密。即使继位为帝,刘恒仍以孝顺著称,从未改变对母亲的孝心。
文帝亲尝汤药的典故,成为后人孝道的楷模。它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的核心内涵,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文帝视母亲的衣食起居如同自己,确保母亲吃喝无虞,这种“舍身取义”的孝心,彰显了仁义之风,实乃大孝大德。
17.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七
啮指痛心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门弟子中秀的一位,被后人尊为“宗圣”。
曾子少年时家境贫寒,常入山中砍柴帮助家计。一天,他在山上砍柴,家中忽有客人上门。母亲招待不周,急中生智,便咬破自己的手指,想借痛感召唤儿子回家。山上的曾子果然心有所感,立即扛起柴草快速赶回。曾子回到家中,见母亲受伤,跪下询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来访才召唤他回家。曾子遂礼貌招待客人。
这就是的“曾子啮指痛心”的典故,充分显露出曾子对母亲的孝顺与睿智。曾子一生好学不倦,著有《大学》等书,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勤俭持家,即使后来名声大噪,亦不事权贵,始终保持俭朴本色。曾子以其渊博学识和至孝的品行,成为儒家学说的杰出传人和“二十四孝”的楷模。
18.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八
百里负米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
仲由少年家贫,为了供养老弱的父母,经常远涉百里到亲戚家中背负米粮回家。虽然山路崎岖,仲由从未怠慢,只为父母尽孝道。
后来,仲由拜孔子为师,受业久也最得孔子喜爱。他性情刚烈,好勇尚武,又最起孝心,深得“二十四孝”之称。仲由常抢先回答孔子关于志向的提问,表达要勇敢做事,威风八面。孔子因此称赞他“志伉直”。
仲由跟随孔子游历各国,力保其安全。有一次孔子道:“我的主张若不能实现,必乘木筏于海。”只有仲由答应随行。他也敢于直言进谏,让孔子称他“无宿诺”。
后仲由出任鲁国大夫,廉政爱民,颇有建树。卫国内乱时,他护驾有功,殉难沙场。
临终前仲由想起少年时那骑驴负米的情景,如今富贵时却再也无法为父母尽孝,不胜唏嘘。他以死谢国,忠孝两全,是古今难得的楷模。后世称许“仲由二十四孝”,谓其功德志行可传百代。
19.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十九
鹿乳奉亲郯子(生卒年不详),己姓,子爵,郯国郯城(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少昊的后裔,春秋时期郯国君主。二十四孝“鹿乳奉亲”故事主人公。
郯子生在周朝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是独生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郯子从小就表现出聪慧好学和孝顺父母的品质。到了成年,郯子尽心尽力地照顾年迈的父母。
一日,郯子发现父母的眼睛有病,视力越来越差。他四处求医,终于有大夫指点他需用新鲜鹿乳为父母疗伤。为了孝顺父母,郯子穿上鹿皮,进入深山老林。他小心翼翼地接近鹿群,终于成功挤到一瓶新鲜鹿乳。当他正欣喜离去之时,一名猎人发现他,误以为他是野鹿要射杀。郯子急忙解释情况,猎人方才放他离去。
郯子将鹿乳取回,父母服下后不久眼疾痊愈。郯子的孝心感动乡邻,纷纷向他求教。久而久之,郯子的故乡聚集了许多人,成为一个邦国,推郯子为国君。郯子谨慎治理国家,使郯国民风淳朴,有很多制度保留至今。孔子游历各国时,也曾拜访郯子,向他请教礼乐典章。
郯子以鹿乳孝顺父母的美谈,成为千古佳话,后人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之一。他独特的政绩和学识,也使郯子成为古代的贤明君主。郯子一生孝顺父母,爱民治国,他那“挚孝感天地”的高尚情操,历经千年褒扬不衰,激励后人向善。
20.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二十
戏彩娱亲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约公元前479年),存疑人物,或为老子在历史中的另一名字。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和老子与孔子一个时期。
老莱子是中国古代的孝子,他为了让年迈的父母开心,想尽办法逗乐他们。
老莱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后来隐居在湖南蒙山一带。他为人淡泊名利,不仕于朝廷,只想无忧无虑地侍奉父母。老莱子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从不在父母面前提及“老”这个字,生怕父母担忧。
有一天,老莱子的父母看他花白的头发,叹息道:“我们的儿子也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恐怕不多了。”老莱子听了非常难过,想了个妙计逗父母开心。他特意做了一套五彩缤纷的衣服,穿上后抱着拨浪鼓在父母面前跳舞戏耍,装出孩子的样子。老父母见状哈哈大笑,老莱子也跟着开心地笑了。
一次,老莱子端水上堂,故意假装摔倒在地,然后学婴儿的语气大声假哭。他的父母误以为他真的不小心跌倒,急忙笑着劝他起来。老莱子见父母开怀大笑,自己也笑逐颜开。
老莱子用这些孩子气的举动取悦父母,不惜牺牲个人形象,只求父母晚年能够开心快乐。他以至孝感动了后人,成为中国二十四孝的典范。老莱子戏彩衣逗乐父母的事迹,成为“戏彩娱亲”的成语,用来形容子女孝顺父母的表现。
21.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二十一
孝感动天 舜,是瞽叟的儿子,性情最为孝顺。但是父亲顽固后母嚣张,后母生下的弟弟象很傲慢,一家三口都想着害死舜。舜却丝毫不计较,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有大象和鸟类帮他耕田种地。尧帝听说这件事,把天子的位子让给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22.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二十二
乳姑不怠唐代崔南山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都掉光了。他的祖母唐夫人每天都给曾祖母梳头盥洗,搀扶上堂,曾祖母没牙齿不能咀嚼米饭之类的,祖母就用乳汁供养她,数年后,曾祖母身体依然健康。
一天,曾祖母集合全家大小,对大家说:“我没有什么能够报答儿媳妇的恩德,希望孙媳妇们也像儿媳妇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就好了。”
23.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二十三
扼虎救父晋朝杨香,年仅十四岁,就展现了非凡的孝心和勇气。
一日,杨香与父亲杨丰前往田间割稻。不料,一只凶猛的老虎突然出现,扑倒杨丰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但为救父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扑上前去,双手紧紧扼住老虎的咽喉。
良久,老虎被勒得气喘吁吁,终于放下杨丰逃之夭夭。杨香和父亲均幸免于难,脱离险境。
这一孝心感天动地的故事,令人称赞杨香的勇气和孝心。一个十四岁的弱女子,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与凶猛的老虎搏斗,实在令人钦佩。杨香视死如归的精神,也让人自叹不如。
24.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篇二十四
单衣顺母孔子弟子闵子骞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迎娶了后母,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冬天,后母给自己儿子穿的是厚厚的棉絮,而给闵子骞穿的是芦花填就的棉衣。
一天,父亲让闵子骞驾御马车,他因体寒发抖,不小心将缰绳掉落到了地上,父亲鞭打他,把衣服打破了发现了衣服里面的芦花。
父亲得知缘由,想要休掉后妻。
闵子骞恳求父亲说:“母亲在,只是我一个孩子受冷,母亲不在,却有三个孩子挨冻。”
后来继母知道了,从此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