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导航 > 最新信息

经典中国寓言故事大全(精选20个)

2024-11-01 16:05: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在中国文化的广袤花园里,寓言故事是一朵朵盛开千年而不败的奇葩。它们宛如智慧的精灵,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向我们娓娓道来深刻的人生哲理。©忧考网精选的20个经典中国寓言故事,是一把把开启智慧宝库的神奇钥匙。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它们用生动有趣的情节,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的角色,在嬉笑怒骂之间,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善恶、处世的方法一一呈现。无论是稚嫩孩童,还是历经世事的成人,都能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找到启迪心灵的光芒,感受到中华文化中智慧结晶的魅力。

1.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一

  对牛弹琴

  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2.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二

  惊弓之鸟

  从前精通射箭的更赢和魏王谈论箭术,刚好一只大雁由东向西飞过,更赢拉弓便射,可惜虚发一箭,谁知大雁应声落地。魏王不解,更赢说:“这只受伤的大雁离了群,飞得低,听到弓弦响,吓得不知道怎么办,一用力伤口破裂而掉地。”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3.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三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4.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四

  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5.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五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一个楚国人坐船渡长江,船行至江山时他不小心将身上佩带的宝剑掉到水中,但没能及时抓住,于是就在掉剑的地方船舷作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就在刚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宝剑,结果一无所获。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6.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六

  画蛇添足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7.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七

  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8.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八

  庸人自扰

  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对手下十分宽容,对于犯错的官员他都是批评教育,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在怂恿官吏犯错误。一次一个官吏犯了错误,陆象先在批评他,秘书说要体罚,陆象先反对。秘书退下去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9.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九

  患得患失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10.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

  起死回生

  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经过虢国听说虢太子猝死,就问术士中庶子太子的症状,认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经虢君同意后,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几针,不一会太子就苏醒过来,再经汤药调解,20天后就完全康复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11.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一

  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2.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二

  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13.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三

  曲高和寡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14.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四

  无价之宝

  战国时期,魏国一农民锄草时发现一块玉石,拿回家请邻居鉴定。邻居知道是宝石就骗他不是吉祥之物,让他放回原处,自己则偷偷拿回家里,担心获祸或获罪,就进献给魏王。经鉴定为无价之宝,魏王一高兴就赏他很多金银珠宝。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15.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五

  人面兽心

  杨朱特地请老子到家里请教问题,老子给他将各种各样的为人,圣人都是看心智的而不是看外表,凡人则看中人的外表。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都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而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些人面兽心的家伙危害人间。

  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16.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六

  亡羊补牢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17.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七

  螳螂捕蝉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18.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八

  杯弓蛇影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19.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十九

  量体裁衣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0.经典中国寓言故事 篇二十

  自相矛盾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婴幼儿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