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导航 > 最新信息

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20篇

2024-11-01 15:59: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在中国古代那悠悠历史长河中,孝道宛如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闪耀着人性至善的光辉。孝子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底蕴和至纯的情感力量。©无忧考网精选的20篇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是一扇扇通往仁孝世界的大门。每一个典故都是对孝道的深刻诠释,这些孝子们用行动诉说着对父母的敬爱与感恩,他们的事迹穿越时空,如同一盏盏明灯,为我们指引道德之路,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领悟孝道的真谛,传承这份伟大的美德。

1.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一

  古代有个叫赵娥的女子,父亲被同乡人所杀,赵娥兄弟三人常在外乡,家里情况并不熟悉。但赵娥私底下,却暗下决心,一定要报杀父之仇。了解了仇人的情况后,赵娥便将刀刃藏在身边,扮成男子,推着小车,偷偷的潜回老家,等候仇人出现。一次不成,二次再去,一年不成,第二年再往。这样前后经历了十年,终于,赵娥在都亭碰见了仇人。赵娥二话不说,抽刀就迎上去,将仇人杀了。之后,来到县衙自首。在堂上,请求县官,“我父仇已报,请判决死/刑”,县官感她为父报仇,是个义女,有意放她,可赵娥铮铮有声,“我有仇报仇,是儿女之义;而结罪办案,杀/人偿命,是你县官办案常理,我不愿你为我枉法渎职”,县官只得将赵娥暂且收押在牢。最后,恰逢朝廷大赦,赵娥被释放回家。宋仁宗听闻此事,特颁圣旨以表犒赏。

2.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二

  唐朝新安县,有个叫许坦的孩子。十岁时,跟随父亲到山中采药,路上碰见一只老虎,许父被老虎咬住后,生命危在旦夕。许坦瞧见了,毫不畏惧,举起木棍,奔上去和老虎争斗,木棍一下下打在老虎身上,老虎被许坦不停歇的木棍一段击打,蒙了头,松口丢掉许父,往深山里逃窜而去。唐太宗听闻到这个消息,跟身边的侍臣说,许坦虽是小孩,却能舍命救父,至孝可嘉,应该赏赐 。于是,吩咐朝臣送了好多布帛,金银财宝给许坦一家。

3.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三

  宋朝有个叫顾得谦的官员,他的妻子张氏。一天,在睡梦里看见有个天神告诉她,说她前世作孽,明天当被雷击而死。张氏梦里惊醒后,知道自己明天会遭雷击,郁郁不乐,不觉流下眼泪。她的婆婆听见哭声,就有些奇怪,过来问个究竟。张氏一直不肯开口,只是嘤嘤啜泣。一晚上,两人就坐着到天亮。

4.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四

  元末时期,嘉兴府人严震家世代从医,早年丧母,对父亲百般照顾。父亲身患恶疾,却无法得治,严震日夜焦虑,常背着父亲独自哭泣。一日,他在神案前祷告完毕,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熬成羹汤,端给父亲。父亲因久未进食,闻见香味,不觉胃口大开,将一碗盛着严震腿肉的羹汤喝的底朝天。谁知,这碗汤喝了,父亲竟然一下子康复如初。严震看见父亲病好了,也是满肚子欢喜,也不跟父亲说起原因。晚上入梦,严震梦见一个神仙给他送来一把仙草,说是舜孝草,你将它涂在伤口上,伤口就会好的。严震从梦中惊醒后,果然见到床头放着一把飘着异香的青草,他取过来,就在伤口上涂抹,所过之处,血渍立马消失,伤口也不见了,疼痛也没有了,大腿就跟没被割过一般。

5.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五

  南北朝时期,孙恩卢循在浙东爆发农民起义,有个叫潘综的孝子,为躲避兵乱,拉着父亲潘骠逃往深山。路上,就碰见一伙强盗追赶而来。潘骠年岁大了,行动迟缓,眼看就要被强盗追上,就跟潘综说,你自己先逃,不要管我。潘综看看父亲,就迎着强盗而去。到了强盗跟前,跪下来求情,“我父亲老了,你们就饶了他的性命,要杀就杀我吧”,而潘骠赶上来,却替儿子百般求情,强盗一时火起,将刀高高举起,潘综一下子扑上来,将父亲抱在怀里,刀砍下来,在潘综的脸上划开深深的一道伤口,旁边有个强盗看见这一幕,说了一句,“杀了孝子会遭报应的,还是放了他们吧”。强盗们听从了劝告,潘综父子由此逃脱而生。

6.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六

  宋朝时期,保定府有个叫顾仲礼的人,对母亲很孝顺。有一年,保定遇到凶年,田地无收,顾仲礼没办法背着母亲迁往他乡,在异地住了七年。想着还是回家乡好,就和母亲返回老家。谁料想,这年保定爆发蝗灾,顾仲礼看着漫天飞舞的蝗虫,扑向田里的粮食,对天哭泣,“你这蝗虫,吃掉我的粮食,叫我俩如何为生啊?”话音刚落,平地里刮起一阵疾风,将蝗虫吹得无影无踪,田里的粮食得以保全下来。顾仲礼六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在母亲坟前搭了个草屋,在里边守孝,住了三年。这事被朝廷知道后,皇帝为他孝心感动,赏赐了十斤黄金。

  

7.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七

  晋朝时期,有个叫刘殷的小孩,父母早亡,与祖母相依为命。在他九岁的时候,祖母有一天想吃野菜,可当时已是寒冬腊月,刘殷对祖母很孝顺,闻听后,就拎着篮子来到野外。冰天雪地里,哪里看得到一点绿色,野菜的踪迹更无处寻觅。刘殷在雪地里一直寻找,衣服湿透了,冻得如穿着一件铁衣,找了许久,还是一无所获。想想空手回家,家中祖母定是失望至极,忍不住失声痛苦。在刘殷边哭边往回走时,隐约听到有人喊,“站住,先别走!”,刘殷听到了,止住了哭泣,擦掉眼泪,定睛一看,自己的脚边突然冒出好多野菜,嫩嫩苍苍的,刘殷很快就采了一篮,跨回家里,做成菜馔与祖母一块食用。

  之后,过了好些天,刘殷在梦中听到有人告诉他,在他家西边院墙角有一袋粮食。刘殷从睡梦中醒来,起身后来到室外,在院墙西边墙角挖开土层,真的挖出个米袋子,大概有五十升的份量。这袋子粮食,足足供两人吃了很长时间。

  这事传开后,人们都说是刘殷孝养祖母,感动上苍,刘殷之后也当上了太保的官职。

8.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八

  董永,少年丧母,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九

  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后来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0.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

  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11.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一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12.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二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13.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三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14.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四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5.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五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6.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六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七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18.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八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19.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十九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20.中国古代孝子历史典故 篇二十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平时对子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导致了马车发生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教训。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

  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父亲更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

  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了,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要受凉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

  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并为自己劝解,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悔,此后把子骞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这便是的二十四孝中的芦衣救母。

婴幼儿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