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导航 > 最新信息

成语故事幼儿版(20个)

2024-10-18 16:12: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亲爱的小朋友们和家长老师们,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一个精彩的故事。©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了20个幼儿版成语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画面,将古老的成语赋予新的活力。小朋友们可以在这些故事中认识勇敢的英雄、聪明的智者、善良的伙伴,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品德。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的奇妙世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故事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1.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一

  持之以恒

  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人,考进士落榜,并不气馁,继续刻苦读书。他在下地劳作间隙时,总是读书。田野里没有纸,他就把心得记在树叶上,回家后装进瓦罐里,十几年时间装满了十几个瓦罐。有人不理解,他说:“学习就应持之以恒。”后来,他整理树叶,编了本《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注释]持:坚持。恒:恒心。指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二

  大器晚成

  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人,年轻时既没成就又无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做了大官。

  [注释]器:指才能。

  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3.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三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象。他在对老子和庄子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对任何复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山上的河流倾泻而下,从无枯竭的时候。”

  [注释]若:好像。悬河:形容像激流倾泻而下。

4.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四

  柳暗花明

  南宋诗人陆游被朝廷免去官职后,闲居在家乡山阴。有一次,他去西山游玩,路过一个鲜花怒放、绿柳成荫的小村庄,美丽的景色激起了他的灵感,他写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游山西村》。诗中就是用“柳暗花明”一词来描绘这个小村庄的景色的。

  [注释]暗:浓绿。明:亮丽。

  本意是形容美丽的景色。后来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5.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五

  门可罗雀

  西汉时,翟公曾经做过廷尉,因为这是一个很有权势的官职,所以当时家里宾客很多。后来,他被免了职,立刻门庭冷落,很少有人出入,倒是门口鸟雀成群,简直可以用网捕捉了。翟公叹息之余,在门上写下了: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注释]罗雀:用网捕鸟。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6.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六

  孟母三迁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人称“亚圣”。他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开始,母子俩住在墓地附近,常看到出殡的场面,孟母怕影响他学习,把家搬迁到集市附近。在集市常看到杀猪卖肉也不行,又搬到一所学堂附近。孟子每天看到的是读书郎,就喜欢读书了。于是,他们才住了下来,不再搬家了。

  [注释]迁:迁移。比喻注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7.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七

  鹏程万里

  传说远古的时候,北海里有一只叫鹏的大鸟。它的背就像泰山那么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层。它在海面上击水而行,一去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能飞出九万里。

  [注释]鹏:传说中的大鸟。比喻前程远大。

8.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八

  人杰地灵

  唐朝诗人王勃应邀参加滕王阁落成的宴会,有人倡议为滕王阁做序,宾客纷纷推却。王勃沉思之后,挥毫即书。起初众人都一笑置之,但写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时,众人皆拍手叫好,夸赞他为当今的才子。

  [注释]杰:才能超过一般人,杰出。灵:特别美好。

  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9.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九

  趾高气扬

  春秋时,楚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去攻打罗国。大臣斗伯比为他送行时,看到他走路时把脚抬得高高的,回来就对楚王说:屈瑕太骄傲了,他必败无疑。楚王赶紧派人去提醒屈瑕不可轻敌,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屈瑕已经兵败鄢水。由于羞愧,一个人跑到山谷中上吊了。

  [注释]趾:脚。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10.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

  完璧归赵

  战国时,秦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王的宝玉“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秦王看到玉后,只字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捧着玉说:“大王如不用城池来换,我就和玉一起撞个粉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带着完好的和氏璧回到赵国。

  [注释]璧:圆形扁平而中心有孔的玉。比喻将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11.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一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的一个盛夏季节,曹操率军出征。因长途跋涉,士兵们口渴难忍,可又找不到水。曹操心生一计,用马鞭向前一指,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正好给大家解渴呀!”一想到酸酸的青梅,大家口水直流,顿时觉得口渴的感觉缓解了不少,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解释: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12.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二

  闻鸡起舞

  东晋名将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他们年轻时看到朝廷腐/败,深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于是互相勉励,立志要为保卫国家做出贡献。每天鸡叫头遍时,祖逖就叫醒刘琨,一同起床舞剑,苦练杀敌本领。后来祖逖率军北上,收复了大片国土。

  [注释]闻:听到。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努力。

13.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三

  四面楚歌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大将韩信率领汉军,将楚军围困在垓下。一天深夜,四面传来楚国的民歌。楚军以为楚地都已失守了,军心涣散。项羽也心乱如麻,仓促带领一支人马突围。逃到乌江边时,他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其实,楚歌是刘邦命令汉军唱的。

  [注释]楚:指古代楚国人。比喻四面被围,孤立无援,陷于绝境。

14.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四

  悬梁刺股

  战国时,苏秦发愤读书,深夜感到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后来终于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家。汉朝的孙敬,为了不让打盹影响学习,用绳子系着头发,悬在屋梁上,一打盹,头皮就会被绳子扯疼。他后来成为一位儒学大师。

  [注释]股:大腿。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15.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五

  一鼓作气

  春秋时,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将军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曹刿告诉鲁庄公,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一鼓作气,所以能取胜。

  [注释]鼓:指高的戏鼓。作:振作。气:指勇气。比喻要鼓足干劲,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16.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六

  鱼目混珠

  从前,有一个人叫满愿,他买到了一颗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经常独自把玩,从不让别人看。他的邻居寿量从路上捡来一颗大“珍珠”,也珍藏起来。后来,他们俩得了同一种病,医生说要用珍珠粉配药。他们只得拿出各自藏着的珍珠。医生笑着对寿量说:“你这颗不是珍珠,是鱼的眼睛啊!”

  [注释]珠: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17.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七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不会吹竽,他混进了乐队里,摇头晃脑地“假吹”,似乎比任何人都投入。齐宣王去世,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无法再混充下去,只好悄悄溜走了。

  [注释]滥:蒙混。充:冒充,凑。竽:古乐器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也用来表示自谦。

18.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八

  鹬蚌相争

  一只大河蚌躺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张开贝壳,一只鹬鸟闪电一般扑过来,长长的嘴像剑一样刺入贝壳。河蚌立即关紧贝壳,把鹬鸟的长嘴夹住了。在他们互不相让地争斗时,一位渔翁恰巧路过,很轻松地把它们俩都捉住了。

  [注释]鹬:鹬鸟。比喻两者相争,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一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连用。

19.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十九

  贪小失大

  齐国的达子带兵同燕国作战,他请求齐王犒劳军队,齐王不答应。交战以后,齐国大败,达子战死,齐王也逃到外地。燕国的军队进入齐国的都城后,争着抢取齐王的财物。人们认为齐王是“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解释: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20.成语故事幼儿版 篇二十

  邯郸学步

  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当地人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姿势各异,但都很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呢,什么姿势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去。

  [注释]邯郸:地名,在河北省。比喻学人的长处没学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东西也丢了。

婴幼儿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