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子成语故事 篇一
破天荒【成语故事】唐朝时期,荆州地区50多年没有举人到京城应考中过进士,因此被称为“天荒”,直到唐宣宗时期,有一个荆州举人刘蜕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荆州魏国公崔铉特地奖励他70万钱。刘蜕不受并回信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典故】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
【释义】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2.三子成语故事 篇二
莫须有【成语故事】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的侵略,所向披靡。金军闻风丧胆,指使投诚的秦桧回南宋朝廷,离间岳飞君臣的关系。岳飞父子等被秦桧诬陷治罪,韩世忠心中不平,责问秦桧。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典故】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解释】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3.三子成语故事 篇三
鹤乘轩【成语故事】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专门把大夫乘坐的车子给鹤乘坐。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典故】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春秋·鲁·左丘明《左传》
【释义】卫懿公让鹤乘坐大夫坐的车子。比喻滥用官位,滥竽充数。
4.三子成语故事 篇四
佼佼者【成语故事】东汉初年,赤眉军首领樊崇得知光武帝刘秀不杀降将的消息后,就率领傀儡皇帝刘盆子及丞相徐宣等30多万人前来投降,刘秀宽待他们,赏给他们饭菜吃,问他们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归顺,刘秀认为他们是铁中之钢、人中佼佼者。
【出处】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
【解释】美好、突出的人物。
5.三子成语故事 篇五
下马威【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豪门贵族少年班伯主动请缨到混乱的定襄去做太守。他刚到任,当地的豪绅大姓把以前的犯事的人全都藏匿起来。而班伯一上任就大肆宴请豪绅大姓,与他们交朋友,待了解犯事的人藏身之处后立即下令捕杀,定襄很快就安定了。
【典故】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汉书·叙传》
【释义】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
6.三子成语故事 篇六
想当然【成语故事】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运用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
【出处】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
【解释】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7.三子成语故事 篇七
一杯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
【典故】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一杯肉汁。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8.三子成语故事 篇八
大手笔【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典故】此当有大手笔事。——《晋书·王珣传》
【释义】指伟大的着作或大行动。
9.三子成语故事 篇九
苦肉计【成语故事】隋朝时期,杨坚谋位成功,封杨广为晋王。杨广心中不服,一心想当太子,就找安州总管宇文述商议。宇文述知道独孤皇后妒心重,就给杨广出主意,让他回宫用苦肉计博得皇后的同情。这一计很灵,皇后鼓动皇上,废太子而另立杨广。
【典故】亏杀那苦肉计黄盖添粮草。——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
【释义】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
10.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
眼中钉【成语故事】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军去攻打当时人们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出处】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新五代史·赵在礼传》
【解释】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
11.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一
掉书袋应声虫
【成语故事】传说洛阳有一个士人得了应声病,刚一说话喉咙中应声,就去问名医张父仲,张父仲觉得奇怪,日夜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医治办法。立即取《本草纲目》让他读,他还是不停应声,当看到他害怕的地方就不应了。于是张父仲立即配药医治,果然治好。
【出处】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唐·刘束《隋唐嘉话》
【解释】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12.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二
孺子牛春秋时期,齐景公十分喜爱小儿子茶,经常与他一起游戏。
景公自己装扮成一头牛,嘴里衔着绳子,让儿子牵着走。不巧儿子跌倒,把景公的牙齿拉断了。景公临死前,留下遗嘱,要立茶为国君。可是大臣陈僖子却要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公子阳生被立为国君,称为齐悼公。他要和诸大夫盟誓,大夫鲍牧喝醉了酒也前去参加。鲍牧手下有一个主管车子的官,名叫鲍点。鲍点对立公子阳生为国君不太理解,问道:“立公子阳生为国君,这是谁的命令?”陈僖子说:“是接受鲍牧的命令。”他见鲍牧喝醉了,就乘机诬赖鲍牧说:“是你的命令。”鲍牧说:“你忘记先君为茶装牛而折断牙齿吗?如今在你公然违背先君的意愿了!”齐悼公叩头说:“你是按道义办事的。如果我行,不必杀掉一个大夫;如果我不行,也不必杀掉一个公子(指悼公自己)。合乎道义就前进,否则就后退,岂敢不听你的话?废我也好,立我也好,都不要因此发生动/乱,这就是我的心愿。”鲍牧说:“你和茶,谁不是先君的儿子呢?”于是就接受了盟誓。
13.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三
钓鳌手 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王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数也数不清。但五座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神仙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天帝担心这五座山流到最西边去,使众多的神仙与圣人失去居住的地方,于是命令禹强指挥十五只大鳌抬起脑袋把这五座山顶住。分为三班,六万年一换。这五座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没走几步就到了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大鳌,合起来背上就回到了他们国家,然后烧的大鳌的骨头来占卜吉凶。于是岱舆和员峤二山便流到了最北边,沉入了大海,神仙和圣人流离迁徙的多得要用亿数来计算。天帝大发脾气,于是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国土使它越来越狭,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人民使他们越来越矮。到伏羲、神农时,那个国家的人还有几十丈高。
14.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四
露马脚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时还被送到庙里当过和尚,成年之后,与农民出身的马氏结为夫妻。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是要裹足的,但马秀英在幼时深得养父母的宠爱,坚持不肯缠足,长了一双天足,生就一双大脚。马秀英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朱元璋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马氏当了皇后,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有一次,马氏乘轿到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现在,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露马脚”。
15.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五
敲竹杠 清朝末年,鸦片走私十分严重,走私贩子为躲避关卡检查,挖空心思藏匿鸦片。水上走私的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了船舱的每个角落也没发现鸦片。这时,一个师爷吸着长烟筒,漫不经心地走到船艄,信手在撑船的竹篙上敲烟灰,敲得竹篙“嘟嘟”直响,别人没有反应,船主却吓得面色大变,知道师爷已看透了秘密,慌忙把这位师爷请到后舱,掏出大把的银子悄悄塞给他,请他关照,不要再敲竹篙了。师爷得到银子便没说什么,随缉私人员下船去了。此后,“敲竹杠”便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下来。
16.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六
熟羊胛 唐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铁勒的部族很多,其中一个部族叫骨利干,地处瀚海以北,那里的草多为百合,盛产良马,可以日行千里。骨利干北边临海,离唐朝京都长安很远。那里日长夜短,傍晚开始煮羊的肩胛,等煮熟时,东方竟然天亮了。
17.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七
空城计三国时期,诸葛亮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群文官和两千五百名士兵。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吓得面色如土。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失措,我略施小计,便可教司马懿退兵。”诸葛亮传令把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二十名士兵乔装打扮成百姓在洒水扫街。诸葛亮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不紧不慢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不敢轻易入城,便快马加鞭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道:“这怎么可能呢?”他令三军停下,自己前去观看。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重重,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家中无兵,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小心翼翼,不曾掉以轻心冒过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18.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八
耳边风生活中,当你的劝解别人不听时,你就会说:“别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这个“耳旁风”就是“耳边风”。
“耳边风”出自于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吴王宠爱。吴王临终前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把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坚决推辞;于是寿梦对长子诸樊说:“我想把君位传给季札,但他不愿破坏旧制,你即位后,希望不要忘了我的遗愿。”
后诸樊继承了王位,他和余祭、余昧立下誓约:今后王位由兄弟依次相传,最后务必让季札继位。果然,诸樊死后,传位给余祭;余祭死后,又传位给余昧。季札忠心耿耿地辅佐兄长处理朝政,贤名远扬。余昧临死时,按誓约要传位给季札。但季札还是坚决不从,他说:“父王离世前,我曾明确表态,不继承王位。做人只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就像秋风过耳,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为了彻底表明自己的心迹,他索性前往自己的封地隐居起来,直到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回到朝中,协助吴王僚治理朝政。十二年后,诸樊的长子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假意请季札继位,季札不但严词拒绝,而且对他严加痛斥。公子光即位后,季札逃回封地延陵,在那儿隐居到老,再也没回过吴都。
19.三子成语故事 篇十九
鸿门宴楚国上将军项羽,降服了秦将军章邯,指挥大军进取秦都咸阳。殊不知沛公刘邦已兼程改道,进入关中,先项羽而占领咸阳,并驻重兵于函谷关。
刘邦入关后不久,项羽也带着自己的队伍赶往咸阳,却被挡在了函谷关外,一打听才知道刘邦早已进驻咸阳。项羽大怒,奋力攻破函谷关,刘邦的守关将士抵挡不住,弃关而逃。项羽指挥大军一路追到新丰,在鸿门设下大营。
此时,刘邦的下属曹无伤叛变投敌,对项羽说,刘邦想称关中王。愤怒的项羽下令,第二天一早诸侯联军吃过早饭就对刘邦部队发起总攻。
项羽的谋士范增也说,刘邦本为贪财好色之徒,进入咸阳之后,他的行为有些改变,不敛钱财,可见他的志向不在小,有野心,必须趁他羽翼未丰时把他消灭掉。如果听任他发展壮大,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和张良是好朋友。他偷偷地跑到刘邦军中通知张良逃跑避难。张良把项伯引见给刘邦。刘邦为了拉拢项伯,和项伯订了姻亲。然后在第二天早上刘邦带着一百多人来到鸿门见项羽。刘邦恭敬地对项羽说:“我从来没有在关中称王的打算,我只不过是来为将军打前战的。”项羽见刘邦这样说便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让他杀了刘邦,但项羽迟迟下不了决心。于是范增便找来了项羽的堂兄弟项庄,让他假装在酒席上舞剑,趁机杀掉刘邦。项庄依计行事。项伯看出了项庄的真正用意,也拿起一把剑和他对舞,以保护刘邦。
张良见形势危急,就跑到门外对樊哙说了里面的情况,樊哙急忙拿着剑和盾进入营帐来保护刘邦。项羽问这是谁,张良说是刘邦的车夫。项羽见樊哙是个壮士,就赏给他一个生肘子和一斛酒。樊哙趁机用发牢骚的话来说明刘邦没有称王之意。项羽无话可说。
过了一会,刘邦假装上厕所,从小道偷偷离开了鸿门。与此同时,张良奉上一双白璧和一双玉斗,分别献给了项羽和范增,项羽收了白璧,只顾着赏玩物件,不理其他。范增气得把玉斗摔得粉碎,愤愤地说:这小子不能成大事,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啊。
20.三子成语故事 篇二十
东道主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经在国外流浪逃亡长达十九年,有一次在他路过郑国的时侯郑国对他不理不睬。重耳回国即位当了晋文公以后,他联合秦国一起出兵攻打郑国,准备报这一己私仇。郑文公见大军逼近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着急。这时大夫佚之狐献计道:“我国形势不容乐观,但如果能请烛之武前去请秦穆公退兵便能够有惊无险。”于是当晚便将烛之武送出城外到秦营中面见秦穆公。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若是亡国,国土只能就近并入晋国的范围,这样晋国的势力就越来越强大了,秦国反而不如晋国了,秦王联合晋国灭郑国的行动实在是让人不解。郑国如果能够作为秦国的东道主,秦国的达官贵人们路过郑国的时侯郑国一定会尽好地主之谊,款待好秦国的贵宾,这样大大的方便秦国的外交出行。况且,晋国野心勃勃,他灭了郑国后势力继续扩张便会想往秦国方向扩张,还望秦王三思而行啊!”秦穆公听完烛之武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命令大军消消撤退,晋文公见秦军退兵也便只好也班师回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