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一
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2、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丝的怠慢。
2.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二
1、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乡的呢?
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记不清江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3、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滴水,一滴一滴往下落的水。功,功夫和力气。自然,理所当然。这句话的意思是: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下去,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3.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三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2、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欲,想。究竟,结果,原委。留心,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观察。这句话点明了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3、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若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这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性。
4.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四
《四时之风》这首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风的不同特点,表现出大自然的奇妙景色。
(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这节诗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春风吹来,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和煦的春风似乎正在催促人们快些播种。人们的衣服在微风中摇动,不时传来一阵阵花的香气。
(2)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写了夏风的特点。在暖和的夏风中,草木生长得茂盛,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池塘边站一会儿,就会闻到一阵阵荷花的香味。
(3)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描写了秋风的特点,秋风夹杂着一阵阵秋雨,使夜晚添加了许多凉意。在瑟瑟的秋风中,一片片落叶慢悠悠从树上飘落,好似跳着优美的舞蹈。
(4)冬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描写了冬天的凛冽。呼啸着的冬风像老虎一样狂吼,家家户户都关紧了窗户。冬风整天不停地刮,鸟雀都已躲藏了起来。
5.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五
1、黑发不如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在少年时代不知道发奋读书,等到老了再想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
3、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
————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6.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六
1、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
3、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漂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7.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七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如同良药,善于读书可以医治愚钝。
8.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八
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抱着无比的仇恨和愤怒。临危不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
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力挽狂澜——比喻用力控制住凶猛的恶势力,是局势转危为安。
9.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九
大义凛然————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不可侵犯的态度。豪情壮志——指有远大的情怀和志向。
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一直十分坚强。
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披,拨开。
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努力奋斗,谋求强盛。
10.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
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励精图治——努力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向坚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11.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一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写诗背景:
这首词作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借对梅花傲雪报春精神的歌颂,意在鼓励全国人民蔑视困难,战胜困难,迎接祖国的春天。
12.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二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13.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三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铸癌彼舱箔迳予堡储堡扳毒阿参濒馋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14.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四
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yīn):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15.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五
少年中国说(节选)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zhǎo)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huáng)。
鹰隼(sǔn)试翼,风尘翕(xī)张。
奇花初胎,矞(yù)矞皇皇。
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lǚ)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zāi)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6.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六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泰:平安,安定。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出自《唐掘言》。
安居乐业: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出自《老子》。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出自《岳阳楼记》。
人寿年丰: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出自《文选·潘岳》。
17.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七
多事之秋: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出自《梧桐叶》。
流离失所:流离:离开家乡,没有一定的居处:失所:失去安身的地方。意思是无处安身,到处流浪。出自《汉书·薛广德传》。
生灵涂炭: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出自《尚书·仲他之话》。
家破人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出自《晋书·温娇传》。
18.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八
夜不闭户:指夜里间睡觉不用问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出自《礼记·礼运》。路不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这里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难民之悲惨景象,出自于《诗经·小雅·鸿雁》。
民不聊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出自《管子·戒》。
19.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十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魏征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用纯
解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这句话出自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出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顿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20.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手抄报 篇二十
山居秋瞑[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宗宗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散,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瞑(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