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一
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2.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二
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3.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三
儒家学者魏昭: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的儒家学者。
4.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四
军事家张良:访贤求师终获真传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有名的大汉王朝。
5.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五
程门立雪尊师典范“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6.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六
段玉裁尊师段玉裁(1735—1815年),清代的文字训诂学家和经学家。其从小热爱学习,一直到老仍好学不倦。他博览群书,知识异常渊博,著述甚富。
乾隆二十五年,段玉裁因中举要到京城去,路遇当时有名的国学大师、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戴震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训诂音韵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段玉裁早已耳闻,便虚心求教拜戴震为师。后来段玉裁去四川富顺和南溪当知县,每次收到老师的信札,不管有什么事,总是双手恭敬地接过来,然后敬重地面对老师居住的方向诵读。那时,段玉裁的声誉早已不在戴震之下,还如此尊师,被世人高度赞扬。
乾隆四十一年戴震病逝,段玉裁知道后,非常悲痛,尽管他的境况也不佳,但仍给老师家送去了不少银两,有些钱还是现借的。
段玉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有学问的名人,是因为他能以德才兼备的人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虽然他一生享誉甚多,却从不狂妄自负,总感到自己读书太少,没取得什么成就。他80岁时还写了一篇自序,悔恨自己“忽忽至今,遂已八十。回首平生,学业何在也”?决心从此以后要珍惜时光,为“多见一善人,多闻一善言,多得一善书”而自幸。他还以自悔的心情告诫子孙:一个人不要虚度年华,要惜时如金,要尊师、敬业。只要这样,无论生命长短都是有意义的。正是这种尊师敬业的精神,使他在学习知识上永不满足,赢得美誉。
7.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七
雍正帝扣银罚轻师雍正年间,有一个驻京学使,他喜欢在同僚中吹嘘自己为人正直,为官清廉。
有一天,一位早年的先生来求见他。他看了看老师那衣衫褴褛的样子,就猜透了几分,于是说道:“恩师光临寒舍,学生三生有幸,有失远迎,万望恕罪。不知身体可佳?精神可好?专程前来,又有何见教?”寒暄了一阵,才让座。先生看了看满屋生辉的装饰和学生那不冷不热的样子,也不敢坐,只好开门见山地说:“身体精神均佳,只是生活拮据……”
学使不等先生说完,就忙推托说:“多年来,弟子牢记先生‘为官清廉’之教诲,不敢苟私。然清廉就要清贫啊!故手无银两,家无余资……”不等学使说完,先生便说:“为师不难为你,告辞了!”
学生十分得意,照例在同僚中宣扬了一通,以示廉洁,心想传到皇帝耳朵里,定会龙恩大降,身价倍增。此事,果然传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哪知雍正帝不但没有“龙恩大降”,反而大为恼火,说:“国将富,必尊师而重傅。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又有‘一日三炷香,供奉天、地、君、亲、师’之礼。学使弃先人之说,违先人之礼,实属不道!”于是传旨,从学使正俸以外的补贴中扣500两银,给其师,以顺言正名!从此,雍正帝扣银罚轻师的故事,便传扬于世。
8.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八
李世民教子尊师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曾经对臣下说过:“一个具有中等智力的人将来怎么发展,主要由教育来决定。”他还列举周成王和秦二世正反两个例子来说明“人的善恶由近习”的道理。因此,他给几个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一些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他还一再告诫自己的子女要尊敬老师。
公元639年的一天,长安城里太子居住处的东宫前,突然出现一乘大轿,一个头戴乌纱身穿袍服的老人,由几个太监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走下轿来。这时,东宫大门敞开,从里面走出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上前向老人施礼。这个少年就是皇太子李承乾。那么,来的这位老人又是谁呢?也许有人会以为是皇帝的重臣。其实不是,他是皇太子的老师李纲。原来李纲由于患了脚疾,行走不便,唐太宗就特许他乘轿入宫讲学,诏令皇太子亲自拜迎老师。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又令礼部尚书王珪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的老师,一天,有人反映说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听了十分生气,当着王珪的面批评魏王,说:“你以后每见到王珪,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松懈。”从此,魏王李泰看见老师,总是好好拜迎,听课时也十分认真。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9.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九
范缜以师为父范缜是南朝齐、梁间的思想家,舞阴(今河南泌阳)人。是晋朝安北将军范汪的后代。祖父范璩之曾做中书郎。可以说出生于书香门第。只是父亲去世很早,使家道中落,生活的艰辛,形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但也增加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
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不仅学习儒家、道家学说,也学习法家、墨家学说。正因他广泛涉猎群书,加上他的性格,不随波逐流,喜欢独立思考,所以他接受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19岁,他拜刘献为师,成为刘献的得意门生。刘献喜欢他刻苦钻研,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经常对他个别教育,解答疑难问题。师生一谈就是一个长夜。
范缜20岁了,按当时的习惯举行冠礼。常规做法是:由父亲把他的头发束起来,举行仪式,表示他已长大成人。可是范缜幼年丧父,这冠礼就由老师刘献代替父亲来给他束发。同学们也都来祝贺。刘献以师代父,对范缜鼓舞很大,尤其对他后来写出《神灭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
汉明帝尊师拜师东汉时期,汉明帝刘胜十分尊敬老师。当刘胜还是太子时,光武帝便为他选定一位名叫桓荣的老师,为刘胜讲解经义,并封他为太子少傅。
当时,贵为太子的刘胜对老师非常讲究礼仪,每次都恭恭敬敬地听从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刻苦攻读。几年之后,刘胜便成为当时出色的经学家,并早成大器,即位当上了皇帝。
不过,刘胜并未因自己当了皇帝就骄横起来,相反,他对老师依然毕恭毕敬。由于老师桓荣年迈,他便免去了老师上朝奏事的礼节,让桓荣在家休养,并经常带着大臣们去桓荣家里听课。
在繁华的洛阳城内,那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宽敞的街道上,行人和车辆纷纷闪出一条路,然后有一辆高大、宽敞、华丽的彩色马车从中直驱而过,车后又跟着一支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桓荣家驶去。老百姓对圣驾都投以尊敬、钦佩的目光,纷纷赞叹:自古以来,还没有遇到这种亲自驱车到老师家求学的皇帝。
为了不惊动老师桓荣,每当马车临近桓荣家时,明帝都下令停车,然后下车步行进入老师家的小巷。桓荣得知皇帝驾到,便赶紧整理好衣帽,到门外恭候,以行君臣之大礼,但汉明帝每次都非常恭敬地请老师免礼。然后亲自搀扶老师进入府中,让老师上座,并叫大臣们在桓荣面前摆设案几,让文武百官站在桓荣面前,以表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然后自己则像小学生一样捧着经书,全神贯注地听桓荣老师讲课。
休息时,明帝还会亲自捧着在皇宫特意为老师做的点心,恭敬地送到老师面前,请桓荣品尝。
永和五年,桓荣身患重病,明帝多次去老师家中探望,每次来都是小步跑到老师的病床前,并叮嘱有关大臣经常到老师家帮助老师料理家事。
不久后,桓荣病故,明帝悲痛万分,不顾圣驾的尊严,不顾大臣的劝阻,脱下龙袍,穿上丧服,亲自到桓荣老师家为之吊孝送葬。同时,他还将周朝高士伯夷叔齐墓葬首阳山的一块要地赏给桓荣作为墓地,并赞扬老师:“桓荣老师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可以和古代贤人相媲美。”
11.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一
礼震才请求替师受刑欧阳歙是西汉初年的学者。其先祖为欧阳生。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箝制人们的思想,曾焚书坑儒。博士(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伏生冒杀头之祸,把《尚书》保存下来,并把《尚书》又传给了欧阳生。
欧阳生把《尚书》传给他的子孙。传到第8代是欧阳歙,并形成了欧阳“尚书派”。由于这一派是得到伏生的真传,在社会上很有地位,拜欧阳歙为师的有千人之多。
欧阳歙学识渊博,为人忠诚老实。对学生呕心沥血,循循善诱,非常受学生的爱戴。但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儿,欧阳歙获罪下了监狱。他的学生听说了,纷纷到洛阳皇宫门前请/愿。有时多到千人。可是朝廷却不闻不问不放。
平原郡有个青年叫礼震才,听说老师被判刑,非常难过。连夜赴京师。走到半途,他让人用绳子把自己捆起来,托人把他送到洛阳监狱,坚决要求自己替老师受刑。监狱看守说:“古今中外还没见过这种事,我们不敢作主。”这样他就给皇帝上书,要求替师受刑。他的奏稿这样写道:“我的老师欧阳歙是学界宗师,世传八代博士。他的儿子年纪尚小,尚不能继承欧阳博士的学业。博士死后,《欧阳尚书》将失传。如果这样,陛下岂不是背上了杀戮贤臣的罪名,而学界从此也将失去好的导师。这将是学臣无法弥补的损失。我恳请陛下能允许我顶替欧阳老师的死罪……”
可惜表章呈上后,待批期间,欧阳歙就病死在狱中了。礼震才坚决要求替师受刑,却传为千古佳话。
12.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二
荀淑拜少年为师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开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他十分强调后天的教育,认为只要刻苦用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来者就可以居上。他把老师和天、地、君、亲并列。并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况这种思想,不仅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家庭影响也非常深刻。他的孙子荀淑,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曾做过郎中大夫。后来他辞官归故里教书,学生不计其数,连当时知名的学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学生。
有,荀淑来到慎阳县,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气度不凡,两目炯炯有神。一见面,荀淑就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两人攀谈起来,很是投机。这个少年谈起学问来,滔滔不绝,很有见地,就是当地一流学者,也望尘莫及。两个人足足谈了一整夜也没谈完。荀淑把多年积存在心里的疑难问题,向少年请教。少年有问必答,讲得头头是道,使荀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
荀淑请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从容作答:姓黄,名宪,字叔度。于是荀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黄宪施礼。并说道:“黄先生在上,受我一拜。”黄宪道:“老人家,何必客气,学问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字辈。老人家出身名门,已名扬千里,实在不敢当。”荀淑道:“尊师重教是先祖的教诲,能者为师,不拘年龄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40多年来遇到的一位好的老师,解决了我多年的疑虑,理应受拜。”说着上前施了大礼。可见,荀况的尊师重教的遗风在荀淑身上进一步得到了发扬。
13.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三
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魏文侯当了国君以后,四处寻访人才。他听说有一位叫段干木的马匹交易经纪人,很有才干,就是不喜欢做官。他想,让贤能之人埋没在民间,不能发挥作用,太可惜啊!于是,魏文侯下决心请他出来,帮助治理国家。一天,魏文侯带领随从驱车直奔段干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车,并屏退左右随从,毕恭毕敬地来到段干木家的门前。他轻轻地扣动门环,有礼貌地请家人进去禀告一声,说文侯求见。没想到,段干木一听说是文侯要见自己,越墙逃跑了。魏文侯遭到冷遇,非但没对段干木产生反感,反倒对他增添了几分敬意。以后,他又几次上门拜访段干木,家人总说他不在。等段干木家人关了院门,他就向着小院深深鞠一个躬。
有,家人很直率地告诉魏文侯段干木不想见他。魏文侯说:“这我知道。不过,他的才能值得我尊敬,我愿恭恭敬敬做他的学生才来拜访他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段先生是会愿意见我的。”
家人把这些话和国君魏文侯每次向院子鞠躬的情形向段干木说了之后,段干木终于答应见魏文侯。魏文侯和段干木第见面,就恳切地提出,请段干木出来当国家的宰相。可是无论如何说,段干木都不肯。魏文侯就只能经常登门求教学问,每次,魏文侯来到段干木家,他都坚持请段干木坐着讲,自己则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听。魏文侯从段干木那里得到许多治国安邦的道理和办法,在自己做国君期间,按老师教授的办法治理国家,魏国也因此越来越强大了。
在魏文侯治国有了巨大成就之后,仍然坚持经常听取段干木的教诲。每当魏文侯来到段干木的小院,都叫随从到院外等候,自己轻轻步入老师的书房。就是他外出路过段干木的小院,都下马下车改作步行。
14.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四
燕伋情系望鲁台燕伋(公元前541年-前476年),字子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世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人”。
燕伋与孔子的其他弟子,如颜渊、子贡、子路等相比,可能成绩稍差些,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在立言方面,都没法和他们相比,所以名气也没他们大。但到了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却追封他为“渔阳伯”;宋朝的皇帝更看重他,将其晋级加封为“千阳侯”。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厚封,原因只有一条:燕伋一生“尊师重教”。
在完成学业后,燕伋便回到了自己阔别17年的故乡,即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水沟村。他一不做官二不经商,而是在千水之滨办学校宣扬教育,在偏僻的西秦传播他的老师孔子的儒家学说。
燕伋终生都没有忘记恩师,每天讲完课后,都会来到学校后面,遥望着老师孔子的居住地——鲁国。燕伋当然看不见远在天边的老师,他就每次用衣襟捧一包土垫在脚下,日积月累,脚下便形成了一个高大的土台。后人给这个土台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望鲁台。
15.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五
孔子拜三贤为师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人问他:你的老师又是谁呢?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他为了弄懂“礼”,从山东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为师。老聃为其讲学,临别时,老聃说:“富贵的人送人以钱财;有学问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给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有这些事而存身以尽孝尽忠。不要只顾自己,坚持个人意见。”这席话,使孔子受益不浅。
以后,他又二拜鲁国乐官师襄子为师。开始学琴时,一连十几天总是反复弹拨同一支琴曲。师襄子见他弹得已经十分娴熟了,就对他说:“你可以换一支曲子进一步练习了。”孔子却回答说:“我只学会了乐曲的表面形式,对节奏内容还不了解。”于是又继续练习了。又过些天,师襄子倾听琴音,感到孔子已经领会了乐曲的意境。可以学习更复杂一些的乐曲了。孔子微微摇摇头说:“我虽然体会了乐曲的意境,但作曲的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没体会出来。”又弹了一些时间,孔子轻轻地放下琴,站起来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师襄子问他有什么体会,孔子说:“我倾听着琴音,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个子高高的,目光远大,慈爱安祥的长者。这不周文王又是谁呢?”师襄子称赞道:“你说的完全对啊!”就这样孔子学会了乐,并且十分精通。
这之后,他又三拜苌弘为师。苌弘是个大音乐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孔子拜他为师,请教律吕之学。孔子虚心听取苌弘指导,不懂就问,他说:“勤学,不耻下问,才能学到本领。”
“古之学者必有师”,孔子多方面拜能者为师,成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问家。
16.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六
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给他的恩师写了一份信,全文如下:大猷师尊鉴:
科技界通知,杨振宁和我合得195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金。至今以后的感觉很多,一方面当然觉得是一种光荣,可另一方面深深感觉自己的常识有限,希望在将来继续努力。
现在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时您的教导,假如在46年您没有给我这个机会,那就根本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光荣。
生政道
李政道作为全球知名的科学家,和其合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很大区别,是一个道德非常高尚、饮水思源的人。做人一定要饮水思源。
17.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七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18.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八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19.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十九
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20.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篇二十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