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一
1、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5、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6、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7、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8、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9、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10、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11、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4、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6、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2.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二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5、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6、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7、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8、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1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三
1、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根据等压线决定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大气环流的好处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
6、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7、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千米;
8、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9、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1、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5、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17、昼夜长短的决定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18、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4.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四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5.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五
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6.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六
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7.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七
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8.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八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和通信
2.青藏铁路的起点和终点
青海省首府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经过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集装箱运输的好处是什么?
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手续、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货物完全、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运输劳动条件等
5.世界比较繁忙的航线哪四条
①北大西洋航线;
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
③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线;
④北太平洋航线
6.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业务的任务分别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响?
邮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运输网络传达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碍、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业务主要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受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影响。
9.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九
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10.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
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_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11.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一
时区计算的规律
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
(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2)当太阳直射点在东经度上,0点则在西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大半。
(3)当太阳直射点在西经度上,0点则在东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小半。
(4)当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0点则在180°上,即日界线上,全球上为同一天。
(5)当太阳直射点在180°上,0点在0°经线,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围相等。此时,北京时间为8点。
12.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二
经度与纬度
①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_半球。
②纬度:某地的地球半径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北极点为90°N,南极点90°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地球仪上某点的纬度就是该点上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印度洋─东经80度经线;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13.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三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4.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四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15.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五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16.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六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17.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七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18.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八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__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19.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九
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20.高二选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二十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