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一
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2.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二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
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_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
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
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
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
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O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O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3.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三
1、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根据等压线决定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大气环流的好处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
6、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7、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千米;
8、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9、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1、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5、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17、昼夜长短的决定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18、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4.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四
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5.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五
时区计算的规律
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
(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2)当太阳直射点在东经度上,0点则在西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大半。
(3)当太阳直射点在西经度上,0点则在东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小半。
(4)当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0点则在180°上,即日界线上,全球上为同一天。
(5)当太阳直射点在180°上,0点在0°经线,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围相等。此时,北京时间为8点。
6.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六
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7.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七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8.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八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9.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九
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长夜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长昼长与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10.地理高二知识点复习选修一 篇十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