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二>导航 > 备考辅导

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2024-05-28 15:55: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是®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的很多知识点和学习要点都是以高一知识为基础的,包括简单的反应方程式、简单的求解方法等等。

1.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2.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二


  1.烯醛中碳碳双键的检验

  (1)若是纯净的液态样品,则可向所取试样中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2)若样品为水溶液,则先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酸化,再加入溴水,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若直接向样品水溶液中滴加溴水,则会有反应:—CHO+Br2+H2O→—COOH+2HBr而使溴水褪色。

  2.二糖或多糖水解产物的检验

  若二糖或多糖是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的,则先向冷却后的水解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作出判断。

  3.如何检验溶解在苯中的苯酚?

  取样,向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向水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再滴入几滴FeCl3溶液(或过量饱和溴水),若溶液呈紫色(或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苯酚。

  若向样品中直接滴入FeCl3溶液,则由于苯酚仍溶解在苯中,不得进入水溶液中与Fe3+进行离子反应;若向样品中直接加入饱和溴水,则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解在苯中而看不到白色沉淀。

  若所用溴水太稀,则一方面可能由于生成溶解度相对较大的一溴苯酚或二溴苯酚,另一方面可能生成的三溴苯酚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之中而看不到沉淀。

  4.如何检验实验室制得的乙烯气体中含有CH2=CH2、SO2、CO2、H2O?

  将气体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饱和Fe2(SO4)3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检验水)(检验SO2)(除去SO2)(确认SO2已除尽)(检验CO2)

  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CH2=CH2)。

3.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三


  离子放电顺序

  (1)阳极:

  ①活性材料作电极时:金属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成阳离子进入溶液,阴离子不容易在电极上放电。

  ②惰性材料作电极(Pt、Au、石墨等)时:

  溶液中阴离子的放电顺序(由易到难)是: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2)阴极:无论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都不参与电极反应,发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

  阳离子在阴极上的放电顺序是:

  Ag+>Fe3+>Cu2+>H+>Fe2+>Zn2+>Al3+>Mg2+>Na+

4.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四


  1、定义: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

  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表示方法:ABA++B-Ki=[A+][B-]/[AB]

  7、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5.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五


  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6.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六


  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7.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七


  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8.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八


  1、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

  醋酸(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液态:油状: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香味:乙醇、低级酯;

  3、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溴苯、CCl4,氯仿(CHCl3).

  5、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

  6、水溶性: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甘油).

9.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九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10.化学高二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十


  1、中和热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5、燃烧热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高二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