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一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②契(qì)③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④。”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⑤剑若此,不亦惑乎?
字词解释
①涉:过,渡。②遽:立即。③契:用刀雕刻。④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⑤求:寻找。
古文今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剑掉下去的位置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二
守株①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②触③株,折颈而死,因释④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⑤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⑥为宋国笑。
字词解释
①株:树桩。②走:跑。③触:撞到。④释:放下。⑤冀:希望。⑥身:自己。
古文今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子始终没有再得到,然而他却成为宋国人的笑柄。
3.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三
宋人有闵(mǐn)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④,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⑤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⑥矣。字词解释
①闵:同"悯",忧虑。②揠:拔。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④归:回家。⑤趋:急行。⑥槁:枯槁,枯死。
古文今译
宋国有个人担心它的禾苗长不高,就自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他感到十分疲劳,回到家就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发现禾苗都枯萎了。
4.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四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翻译: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青要回家。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向青表示道歉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不敢提到回家了。
5.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五
原文: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翻译:桓公察看马厩,问养马人道:“马厩里的事什么最难?”养马人还未回答,管仲答道:“我也曾经做过养马人,敷设马栅栏最难:如先敷设歪的木条,歪的需要歪的。来配,歪的木条用上了,直的木条无法用上。如先敷设直的木条,直的需要直的来配;直的木条用上了,歪的木条无法用上。”
6.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六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7.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七
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8.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八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9.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九
鹬(yù)蚌(bàng)相争蚌方①出曝(pù)②,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③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④,渔者得而并禽⑤之。
字词解释
①方:刚刚。②曝:晒(太阳)。③箝:通“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④相舍:互相放弃。⑤禽:通“擒”,捕捉,抓住。
古文今译
一只河蚌刚刚从水里出来,张开壳正在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肉吃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它们互不相让,一个渔夫经过这里,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10.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篇十
狐与葡萄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翻译
从前有一只狐狸,看见葡萄长满了藤架,万紫千红,一串串的十分可爱,看了很久,口水都流了出来,但无奈没有像猿猴那样的上树的技术,不能吃到它。望了很久就生出怨气来,有了怨气就生出恼怒,恼怒起来就生出诽谤的心思,没有它责怪不到的地方。于是口是心非,自己安慰自己说:“像这样的葡萄肯定不是贵重的东西,不是什么罕见的东西。何况它的味道又酸又涩,我从来不吃这样的东西。你们这些庸俗的人才以它为食呢。”
像世上这般卑鄙的人,看见别人文才德行都很出众,自己考虑到不能达到这样高的地步,反而诋毁交加,自己假装清高。这就是所谓的违背人的本性,违背自己内心的说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