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导航 > 最新信息

三字成语典故大全(精选10篇)

2024-04-25 16:31: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成语这种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成语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大多为四个字,也有三个字的。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字成语典故大全(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

1.三字成语典故 篇一

  应声虫

  【释义】指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的人。

  【出处】唐·刘束《隋唐嘉话》:“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传说洛阳有一个士人得了应声病,刚一说话喉咙中有虫跟着说一样的话,就去问名医张父仲,张父仲觉得奇怪,日夜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医治办法。立即取《本草》让他读,虫子还是不停应声,当看到虫子害怕的草药就不应声了。于是张父仲立即配这个药医治,果然治好。

  【延伸】除了“应声虫”,还有哪些有趣的比喻呢?

  寄生虫:不劳而获的人;笑面虎:外表和蔼可亲,内心却凶狠的人;纸老虎:外强中干的人;千里马:才华出众的人;老黄牛:任劳任怨的人。孺子牛:甘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初生犊:血气方刚,勇猛的年轻人;井底蛙:见识短浅的人。

  【造句】老板说什么他都随声附和,根本就是个应声虫。

2.三字成语典故 篇二

  敲竹杠

  【释义】指利用他人的弱点或找借口来索取财物或抬高价格,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出处】敲竹杠的说法非常多,其中最早的说法是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血汗钱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

  【造句】这块橡皮这么贵,明显是在敲竹杠嘛,我不要了!

3.三字成语典故 篇三

  露马脚

  【释义】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蔽的真相。

  【出处】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马氏辅佐有功,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而马氏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马氏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有大胆者偷瞧,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从此,“马脚”一词流传于世。

4.三字成语典故 篇四

  钓鳖客

  【释义】比喻有豪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出处】传说古代渤海东面有五座山,常随波涛浮动。上帝命15只巨鳌用头顶着,山才固定不动。龙伯国有一个人由于出门要经过这五座山,觉得十分不方便,得知其是用鳌头顶着,就用鱼饵将这鳌钓起,一连钓了六只鳌,于是这两座山就沉入大海。

  【造句】从小他就是个非常有理想的人,这么多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现在的成就,他就像渤海的钓鳌客。

5.三字成语典故 篇五

  孺子牛

  【释义】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出处】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所以,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造句】我们需要的不在是教书匠式的孺子牛,而是具有新的职业观和教育思想的教师。

6.三字成语典故 篇六

  眼中钉

  【释义】指心中最讨厌、最痛恨的人。

  【出处】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丁谓所为,被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造句】你每晚都练小提琴,隔壁的邻居们把你视为眼中钉一样。

7.三字成语典故 篇七

  掉书袋

  【释义】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出处】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中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从此,“掉书袋”的称号就流传下来。

  【延伸】《吸墨鬼系列》的作者对经典童话十分熟悉,他引经据典,巧妙地融入《杰克与豌豆》、《糖果屋》和《小红帽》等童话,却完全没有掉书袋的嫌疑。

  【造句】他写的书太掉书袋了,我翻了几页就不想看了。

8.三字成语典故 篇八

  捉刀人

  【释义】指拿着笔的旁侍。古代的侍从,有专门的刀笔吏,这里的刀和笔的作用类似。所以,捉刀人也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出处】原指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因上古以刀为笔,竹木简出现后,又用刀修改竹木简上的舛误,后称代人作文字为“捉刀人”。

  《聊斋志异·张鸿渐》:“时卢龙令赵某贪暴,人民共苦之。有范生被杖毙,同学念其冤,将鸣部院,求张为刀笔之词……赵以巨金纳大僚,诸生坐结党被收,又追捉刀人。”

  【造句】许教授这个演讲稿不是自己写的,他背后有‘捉刀人’。

9.三字成语典故 篇九

  中山狼

  【释义】用作形容那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出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先生。

  【造句】小杨就是一中山狼,当年老王那样栽培他,权势到手就变了嘴脸。

10.三字成语典故 篇十

  抱佛脚

  【释义】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出处】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造句】知识是日积月累的,你这临到考试才抱佛脚,再多着急看书也学不到什么。

婴幼儿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