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年级>导航 > 最新信息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原文、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04-23 14:27: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林中采蘑菇,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以下是©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原文、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原文 篇一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知识点 篇二

  会认注音及组词:

  溅:jiàn(溅起、飞溅、水花四溅)

  多音字:

  扇:shàn(扇子)

  shān(扇风)

3.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知识点 篇三

  会写注音及组词:

  墨:mò(墨水、油墨、水墨画)

  染:rǎn(染色、染发、一尘不染)

  竿:gān(竹竿、钓竿、百尺竿头)

  腾:téng(扑腾、欢腾、折腾)

  碎:suì(破碎、粉碎、心碎)

  拨:bō(拨打、拨水、拨开)

  浪:làng(浪花、海浪、浪费)

  葫:hú(葫芦、水葫芦、葫芦丝)

  爽:shuǎng(清爽、凉爽、秋高气爽)

  蘑:mó(口蘑、白蘑、蘑菇云)

  菇:gū(蘑菇、香菇、金针菇)

4.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知识点 篇四

  近义词:

  梳妆——打扮

  平静——安静

  扇动——摇动

  戏耍——玩耍

  抖落——抖动

  明明亮亮——明明晃晃

  反义词:

  平静——热闹

  开放——凋零

  欢叫——哀号

  笑哈哈——哭啼啼

  清清爽爽——混混浊浊

5.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知识点 篇五

  词语理解: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

  扑腾:原指游泳时用脚打水。本课指重物落地的声音。

  戏耍:捉弄耍笑。

  拨动: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

  抖落:震动使(雨滴、水滴等)落下。

  水葫芦:文中用来比喻水性极好的孩子。

  梳妆:梳洗打扮。

  虎牙:突出的尖牙,文中指孩子嘴里长出的比较突出的牙齿。

6.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知识点 篇六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林中采蘑菇等情景。

  2、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这句话写了溪水的什么特点?

  此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垂柳当做人来写,把溪水比作镜子和绿玉带,写出了溪水平静、碧绿、清澈的特点。

  3、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染”和“立”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这两个字用的非常好。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染绿了,“染”富有动感,静静的钓鱼竿上立着红蜻蜓,“立”字传神,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突出了画面“静”的气氛。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句话中的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

  句中的“水葫芦”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这句诗写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牙。

7.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8.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八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9.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九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的运用词理论也非常有效。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

  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我首先紧紧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以艺术相通的理由,跟学生说“我们上一节诗意的美术课”。学生顿时愣住了,却又有点兴奋,都充着期待。在师生互动交流“画画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中,我获得了许多的资源,有学生说“画画要先拟定一个背景图”,有的说“画画要突出重点表现的景物”,“画画要根据心情用不同的色彩”“要有细节的描写”······答案丰富多彩,也中了我的“圈套”。其实我就是想让他们用喜欢的美术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去感悟作者的画,以及画中的情。我简单几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画框,并让同学们思考“用刚刚分析的画画的理论,来想想该往这三副童年的画中添上什么景致?”这一步其实是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意,第引入了读诗歌的阶段。

  然而,这仅仅是从熟悉诗歌大意层面出发的,而更深的层面在于觉得这三副画中的情。于是我在本节课上又渗透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概念。引导道:根据同学们刚刚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我们基本完成了“画意”的了解,然而“诗情”也就是作者表现的情感却有待发掘。进而学生通过一遍一遍有感情的朗读,其中包含了我的正确、错误示范朗读的比较,引导他们发现朗读应该注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为何这样读。因此在这一系列多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自己也能够抓住一些“诗眼”读出感情了。

10.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十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年级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