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
《第一朵杏花》: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雷声,第落叶,第降霜,第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2.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
三、扩展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3.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三
《小猫咪穿鞋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对话,知道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作用各不相同。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不能盲目学样。
教学难点:
读懂猫妈妈所说的话,知道小猫咪再也不想穿鞋子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头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2、能不能说说小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今天小猫咪又闹出了一个笑话,它竟然穿上了人的鞋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小猫咪穿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猫穿鞋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读时不加字,不丢字。
2、同桌互相读课文,要读通顺,读连贯,并画出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后交流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品味,入情入境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小组交流“小猫咪为什么要穿鞋子?”引导学生理解“羡慕”和“好奇”两个词语,并试着用羡慕和好奇的语气读文。
2、继续读文,看一看小猫咪穿上鞋子以后都遇到了谁?练习朗读他们的对话。
3、分角色朗读,集体评价。
4、说说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为什么不能穿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爪子的用处。
5、听了其他小动物的话,小猫咪心情怎样?
谁能读一读小猫咪的这段对话?读成什么样的语气好呢?(教师指导朗读)
6、分析小猫咪听了妈妈的话
①小猫咪穿上鞋子很高兴,为什么又不想穿鞋子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后两自然段,再在小组内交流,看那一组能找到答案。
②分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听诊器”介绍“听诊器”的功能。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一手敲打桌面,一手掌心向下贴住桌面感觉动静。体会小猫咪爪子的作用。
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学生感悟)
7、带头饰分角色表演
四、自主归纳,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并汇报。
4.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四
《聪明的小高斯》:教学目标:
1.过小高斯巧算数学题的事,让学生知道在学习中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的说话。
3.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带来一道数学题,大家看,应该怎样算呢?
2.同学们,在二百多年前德国的一所小学校里,有一个年近8岁的孩子也很快的算出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老师告诉你们:他就是聪明的小高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聪明的小高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同学们想读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4页,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大家读得好认真啊!老师特别高兴。那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我的挑战吗?那谁想读?(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真不错,看来大家都和生字宝宝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相信现在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小高斯一件什么事?
2.那小高斯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呢?谁想说说?那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在读一读?
(你找的语段很准确,他读得怎么样?谁想评一评?)
3.同学们,小高斯用自己的想法算出了这道题,多了不起!如果小高斯就在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的确,这么难的题,一个仅仅8岁的孩子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算出来,真令人佩服!
4.面对小高斯与众不同、出乎意料的算法,老师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面同学们就默读课文,圈出表示老师态度变化的词语。
5.谁找到了?想说说?这些词语概括了老师态度变化的全过程。下面同学们就在小组里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在读读老师态度变化的句子。咱们比比,看谁得的好,能体现老师的不同态度。
(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哪个小组向按自己的理解读读表示老师态度变化的句子?)
6.同学们,老师的态度变化多大啊!由先前“不耐烦”到后来的“惊喜”,“他惊喜地看着小高斯,好像刚刚认识这个砌砖工人的儿子”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是啊,小高斯就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的父母很可能没有什么文化,可他们的儿子却是这么优秀。咱班多数同学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所以只要我们自信、勤思好学,也一定能成功、成才!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演一演
课文我们理解得很好。如果让你们去扮演他们,相信一定能演得更好!现在同桌就商量商量,你想扮演什么角色,想怎么演,一会看看那桌精彩!
二、拓展延伸
聪明的小高斯,用他充满智慧的大脑。想出了这种独特的算法,赢得了老师的赏识,老师又为小高斯作了什么事呢?我们齐读课文后一自然段:“不久”一齐
同学们小高斯只是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但他却不平凡,你知道是什么使他成为一名伟大数学家的吗?
大家说得都对,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也许也会有令人惊喜的结果。可能第2个、第3个小高斯就会在我们班级出现,说不定比小高斯还出色呢!
三、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举出一个在你生活或学习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例子。
5.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五
《一定要争气》:教学分析:
本课是以“立志”为主题的单元中第一篇主体课文,通过讲述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凭着不屈的决心和刻苦的努力为国争光,为国争气的事,教育学生从小确立远大目标和志向,并为之努力学习,不懈追求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为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朗读感悟,使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童第周的精神品质。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提升认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学习童第周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会写9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送给大家一条名言。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人争气,火争焰。
懒汉争食,好汉争气。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一定要争气
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板题:童第周]童第周是这样说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童第周的文章,《一定要争气》(板书:一定要争气)
看着课题,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预设:“争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定要争气?为谁争气?怎么争气的?]
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意思了。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们放慢脚步,细细品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认为难读的句子反复读,读通顺。
检查认字。
2、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
[若学生说不清,说不完整,提示:谁做成了一件什么事?谁为了什么做了一件什么事?在什么时候,谁为了什么做了一件什么事?]
5、小结:课文讲述了生物学家童第周在留学期间,刻苦钻研,做成了一项很有难度的实验,给中国人争了气。
三、细读课文,重点体会:
1、童第周为什么要为中国人争气呢?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交流预设:由于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板书:瞧不起]
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1930年童第周由亲友资助到比利时的比京大学留学,1931年“九·一八”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东北大举进攻,贫穷而且灾难深重的中国受人欺凌。有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说“中国人是弱国的国民”。和童第周同住的一个洋人学生竟然公开说:“中国人太笨。”
2、这深深的刺痛了童第周,他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
请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童第周是怎样为中国人争气的?
交流预设:
童第周做成了一项非常难的实验,为中国人争了气。
3、这是一项()的实验,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细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引导学生抓住:“一直,非常难做,要有……还要有,也没有成功,谁都不敢尝试”体会这项实验的难度之大。[板书:几年没成功、谁都不敢尝试。]
指导读出实验的困难,突出重要词语。自由练读,指句读后齐读。
4、为了把这项高难度的实验做成功,童第周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预设:
童第周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要努力做到。
指导读出语气中的坚决和信心。
5、童第周有了为中国人争气的坚强决心,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刻苦钻研,一遍又一遍,再重做,终于”体会童第周的刻苦努力。
6、这是的确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出示青蛙卵图片],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象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许多人都失败了,他们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童第周也不例外。
实验失败了,童第周想起了外国学生对他的嘲笑,你们中国人太笨,于是童第周暗暗下决心:……{回读决心}
实验又失败了,童第周想起了我们的祖国还很贫穷落后,任人欺凌,于是童第周暗暗下决心……
就这样带着为中国人争气的坚强决心,他{引读}“不声不响,刻苦钻研做实验,一遍又一遍,失败了再重做,终于把这项实验做成功了。[板书:刻苦钻研终于成功]
7、讨论:为什么外国教授做了几年都没能成功的实验,而童第周却做成功了呢?
[因为他有决心,他要为中国人争气,为国争光,他刻苦钻研,]
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一个()的童第周?[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刻苦努力的]
有毅力、有耐心、刻苦努力……这些闪光点中,让童第周面对又失败能坚持到底的动力是什么呢?[为中国人争气]说到底,童第周是一个有志气的人。[板书:有志气]
正是因为童第周胸怀祖国,有决心,有志气,他更有熟练的技术,他够耐心和细心,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终的成功。
8、童第周做成了青蛙卵外膜剥皮实验,这件事震动了整个欧洲生物学界。教授激动地对童第周说:[课件出示:童第周,你真行,中国人真行!]教授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呢?[佩服,称赞,惊喜、夸奖]
请你来做教授,夸夸童第周吧?
试想一下,当初瞧不起中国学生的外国学生听说了这件事会有怎样说?[竖起姆指,夸赞童第周了不起]
童第周正是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刻苦钻研,取得了实验的成功,转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为中国人争了气。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童第周1934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回到了条件艰苦的祖国,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他省吃俭用自己购买了显微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终使我国的生物学研究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同学们,了解了童第周爷爷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对童第周爷爷说吗?[出示提示:童第周爷爷,您……,我……]
是啊,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希望同学们从小也做一个有志向的人,确立努力的目标,并为之而刻苦学习,努力进取,将来成为一个可以为国争光的人。
五、实践活动:课后搜集一些人物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做一期手抄报。
6.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六
《立志造桥》:教材简介
《立志造桥》主要写了茅以升从小立志造桥的故事。主题为“立志”,所以将立志的原因、经过及志向的内容做了详细的描述,而对志向实现的过程则只做了简要概述。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真实生动。
设计理念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是缘于他对家乡人的一份爱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朗读作为根本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注重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朗读成为深入理解和感受文本的途径。
教学目标
1.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理想和信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秦、淮”等2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
教学准备
钱塘江大桥图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认真真地写一个汉字。(师生共同书写“志”字。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志”是什么部首?“志”在字典中有一种解释:“就是要有所作为的决心”。谁能试着根据这个意思用“志”字组个词?
预设:如果学生组词“标志、同志”等,教师先告诉学生一字多义是汉语的特点,再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词的意思,或者拿出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依据提示为词语选择意思。
“志”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个汉字,这里作为一个重点来训练,是从理解文本的角度出发。“志”所承载的是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嚼透了“志”的含义,才能领悟作者立志造桥的决心。
二、读题质疑
1.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题目就是“立志造桥”。
2.指导学生读课题: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作者立志造桥的决心吗?
3.读了课文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还想知道:谁立志造桥,为什么要立志造桥,立志造桥的结果怎样。当学生质疑受阻时,教师可予以启发性提示。如在“立志造桥”前面还能加个什么词。
4.教师及时将学生的疑问梳理并板书。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者从审题入手,提出问题,对阅读过程的展开与深入有重要作用。这里着力培养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和缘题质疑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
过渡:通过读书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语文书轻轻地打开翻到78页。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查字典,可以问同桌还可以问老师……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发现共性问题,集体纠正。
教师提示多音字“为”的读音,课文中有两个词“因为”“成为”谁能试着读一读。点拨:当表示原因的时候读四声wèi,当表示变成的时候读二声wéi。把词放到句子中,我们再试试。出示句子学生练习读:①小伙伴们告诉他:“因为看热闹的人太多了,把秦淮河上的一座桥都压塌了,好多人都掉进了河里。”②他成为我国的桥梁建设专家。
2.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哪个句子读得不顺畅,可以用反复练习的办法来解决。
预设:教材中的长句子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教师可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把句子读通顺。
3.赛读,三分钟赛前热身活动为朗读比赛做准备。给学生建议:可以先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再重点练习读得不太流利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指导读书有困难的学生。
4.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的进行朗读。
多种形式的读书实践,引导学生字字读准,句句读顺,并尝试读出自己的感悟。扎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具体指向。
四、细读课文
过渡:读书之前的这些疑问,谁知道答案了。
教师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好的同学,教师予以激励性评价。
1.课文1—3自然段详细描写了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请同学们边读分内边用笔画一画有关茅以升立志造桥的语句。
2.学生自由读书,勾画句子。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不仅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还结合课前质疑,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教师结合学生对疑问的解答,提出再次读书的要求。哪些句子描写了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用笔画出来,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再度被激起,并使阅读逼近了文章的重点语段。
3.自由汇报,集体交流。
(1)重点理解句子1:小伙伴们告诉他:“因为看热闹的人太多了,把秦淮河上的一座桥都压塌了,好多人都掉进了河里。”
预测: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教师就顺着学生的汇报引导:这是小伙伴们事后告诉茅以升的。如果就在端午节当天,就在桥刚塌的时候,这些去看热闹的小伙伴会怎样告诉不知道消息的人。(学生结合当时情境想象)现在,小伙伴们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茅以升,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难过、伤心……)在读书的时候就要把小伙伴的心情和想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有感情地练习朗读句子。
学生通过朗读知道了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是因为家乡的桥塌了,砸死、淹死了不少人,是缘于他对家乡人的一份爱心。朗读就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倾诉,而在朗读中体现出的情感来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重点理解句子2:他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
A.出示对比句子(删词并换标点)。他想:“我长大以后,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不会倒塌。”
引导学生读一读对比句,比较一下“一定”、“永远”去掉行不行?为什么?用句号或感叹号哪一个更恰当,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从“一定”中可以感受到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永远”与“结结实实”相应表现出了茅以升对家乡、对家乡人的热爱。“感叹号”既能体现出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不可动摇,又能感受到茅以升当时站在断桥边难过、激动的心情。
B.有感情朗读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着力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自主感悟一词一标点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感悟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4.齐读课文后一段。茅以升立下了为民造福的宏图大志,他的“志”实现了吗?
预设:茅以升实现了儿时的志愿,他成为一名桥梁建设专家。
追问:你能想象一下茅以升求学时是怎样发愤读书的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完善发愤读书的内容。)
预设:学生想象力受阻时,教师可以启发性提示,如在休息日别人都去游玩,茅以升会怎样做呢?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回读句子。他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
5.与学生交流教师收集的小故事。
据说茅以升立志后,只要看到桥,就要从桥面到桥墩看个够;只要在书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看到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这样,又加上美国的三年学习,为他实现志愿打下了“坚实的桥墩”。(出示钱塘江大桥图片)
这就是他回国后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大桥上层是公路,走汽车,中间是铁路,过火车,下面还可以自由通过轮船。茅以升成功地实现了儿时的志愿。
五、回归整体
用心再读一遍课文。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
总结:今天,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下课之前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请大家看大屏幕。(投影出示)秦淮河上的断桥,让茅以升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希望同学们也能从小立志发愤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老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7.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七
《比本领》: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只梅花鹿一只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通过比赛,他们知道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目的:
一、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就是认识合作很重要的过程,懂得合作的必要性。
二、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写7个字。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通过初读课文,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在详细解读中深入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并在读文中随文识字,认识新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巩固生字与新词,学会书写。分配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深入体会合作精神的可贵与必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出示梅花鹿、金丝猴、小猫、公鸡的图片,逐个认识。
2、说说这些动物都会什么?
梅花鹿会(),金丝猴会(),小猫会(),公鸡会()。
3、老师:这些动物的本领可真不小。其中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于是它们就进行了一场比赛。
4、板书课题:比本领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把稳重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比本领的后的结果怎样?
2、按以上要求进行初读,师巡视。
3、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摘苹果做成的)认生字。
(2)小组接龙读课文,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大家说说比本领后的结果怎样呢?
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并画出梅花鹿和金丝猴的想法。
(2)学生汇报:“梅花鹿想……”“金丝猴想……”
2、老师:那真像它们想的那样吗?
(1)同桌共同学习第二段,并讨论讨论:它们摘到果子了吗?为什么摘不到?
(2)学生汇报:“没有。”“梅花鹿虽然跑得快,但是果树太高摘不到。”
“金丝猴虽然会爬树,可它过不了河。”
3、学习第三、四段。
(1)老师范读第三段。
(2)听了大象的话它们怎么想?怎么做呢?请生说说。
(3)学生讨论发言。
(4)读一读,第四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思想。
(1)出示句子指名读:
A它俩一下子明白了。
B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2)考:它俩明白了什么?为什么笑了?
(3)学生汇报……
(4)老师小结……
五、课后思考题:
1、什么叫合作?举身边的例子说说。
2、试着写一写自己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一件事。
8.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八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目标:
1、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和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品质。
2、学习读书时应该怎样“动笔墨”。
3、学会写10个字。
教具:挂图、生字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问:你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同桌互相交流:读懂了哪些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师生共同交流: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三、理解课文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2、讨论:从那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当年读书是多么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
3、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会“动笔墨”的方法:
做标记的位置在“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做标记可以用一些符号,如圈点、三角、单线。
4、问:学习本课有什么感受?打算以后怎么做呢?
四、小结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之一。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
指明读全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二、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指名背诵。
三、识字教学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试着认一认。
2、看生字卡认生字,并且给自组词。
四、写字教学
1、示范些田字格里的生字。
2、学生在写字书上练习写生字。
3、给生字组词,并用好的词说一句话。
五、完成课后词语超市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装入小推车,并且用这些词语说话。
9.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九
《一群光头男孩儿》:教学目标:
1.通过一群男孩儿为帮助伙伴找回自信和快乐,都剃光头发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美并不只表现于外表,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一群男孩儿剃光头发的原因,体会美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悬疑设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故事吗?(喜欢。)在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一个小镇的一所学校里,有一群男孩儿都把自己美丽的头发剃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真实的故事。
你们对课题中的哪个词感兴趣?(光头。)“光头”见过吗?(见过。)什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丑。)
既然是丑的,为什么这群男孩儿还要这么做呢?我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语气。
3.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布莱恩为什么不愿去学校上学?
2.文中哪些词反映了布莱恩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抓住“极了”、“躲”、“不愿意去”、“不愿意见”等词句体会出布莱恩当时的难过、自闭和自卑。
3.大家看到布莱恩这么难过,都为他着急。你们知道布莱恩现在需要的是什么吗?(需要帮助。)
4.同班的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5.你佩服谁?想想你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伙伴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美丽、柔软的金发,用一个丑陋的光头换回布莱恩的笑容和自信。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够这么做怎能不令人敬佩。
6.布莱恩看到这群光头男孩,他是怎么做的?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吗?
7.后一段里的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像。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读完了这个故事,你还认为这群光头男孩很丑吗?
引导学生讨论:光头男孩儿们丑在哪里,美在哪里?
从中体会出美并不只表现于外表,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是呀,孩子们用单纯的方式诠释了美的真谛,“光头”与心灵的光辉相映,就是世间美的风景。
2.拓展思维:如果你是布莱恩的朋友,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让他恢复信心?
五、联系生活,强化感悟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布莱恩这样被病魔夺去健康的人很多。(放课件)看,这一个个渴求健康的眼神。听,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声。健康的我们,可曾想过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播放歌曲《祈祷》。)
后,让我们共同祈祷,把真诚的祝福送给他们,愿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和我们一样快乐、幸福地成长。
10.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十
《爱护书籍》:教学目标:
1、通过鲁迅小时侯爱护书籍的故事,学习他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读课文。
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问题。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找出课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2、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符号,画出课文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语句。
3、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说一说这些语句你能体会什么。
4、汇报交流,互谈读书体会。
四、复述课文
1、谈谈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再读课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同学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二、积累内化
1、学生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2、完成课后第三项练习。
三、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找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巩固识字。用同学互读、小组赛读等游戏方式巩固识字。
2、写字教学。
(1)学习新偏旁部首,指导书写生字。
(2)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的字形特点,说说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练写。
四、实践活动
1、在班级里开展爱护书籍及作业本的活动,比一比,一个月后谁的书本依旧保持崭新。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鲁迅先生的其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