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原文 篇一
古对今,圆对方。
严寒对酷暑,
春暖对秋凉。
晨对暮,
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
桃对李,
柳对杨。
莺歌对燕舞,
鸟语对花香。
2.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知识点 篇二
会认字及组词:圆yuán(团圆)(圆圈)
严yán(严寒)(严厉)
寒hán(寒冷)(寒风)
酷kù(酷暑)(冷酷)
暑shǔ(暑假)(暑热)
晨chén(早晨)(晨光)
霞xiá(朝霞)(晩霞)
杨yáng(杨柳)(白杨)
3.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知识点 篇三
会写字及组词:古gǔ(古今)(千古)(古文)(古书)
凉liáng(凉快)(清凉)(凉风)(凉水)
细xì(细小)(细雨)(细长)(细叶)
夕xī(夕阳)(前夕)(七夕)(旦夕)
李lǐ(李子)(桃李)(行李)(瓜田李下)
语yǔ(语文)(成语)(外语)(语气)
香xiāng(香水)(香气)(清香)(香火)
4.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知识点 篇四
近义词:朝—早
严寒—寒冷
酷暑—炎热
夕阳—落日
反义词:
古—今
暖—凉
圆一方
晨一暮
严寒—酷暑
夕阳—朝阳
5.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知识点 篇五
多音字:朝cháo(朝代)
zhāo(朝阳)
词语理解:
严寒:极度寒冷。
酷暑:极其炎热的夏天。
和风:温和的风。
细雨:细小的雨。
朝霞:太阳升起时东方的云霞。
夕阳:傍晚的太阳。
6.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等7个字。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朝霞、夕阳、严寒、酷暑”。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点:字音教学的重点为“圆、严、寒”;书写指导的重点是“夕、语”;词语理解的重点是“严寒、酷暑”。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认读生字“严、酷、暑、凉、朝、霞、夕”。书写“古、夕”,重点指导写好“夕”。
2、认读词语“朝霞、夕阳、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联系实际借助图片理解这些词。
3、朗读、背诵课文第1、2节,感受课文展现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书写“古”
1、我们已经读过对韵歌了,大家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
2、师引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对韵歌,题目是“古对今”。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指导书写“古”。
二、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1、出示早晨、朝霞、暮色、夕阳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景色,认读词语。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说话,想象并描述春天的情景。随机出示“和风、细雨、柳树、鸟语花香”等词语让学生认读。
三、反复朗读,读出节奏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要求:(1)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2)用“——”划出新词。
2、自读检查。
指名轮读,一人一个小节。相机正音。
同桌对读,正音。
3、听老师读,注意哪里停顿,模仿老师读出节奏。
4、师生对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然后交换。
四、熟读成诵,定位识字。
1、学生尝试背诵第1、2节。
2、认读词语、生字卡片。
五、多法巩固,书写生字
1、联系实际理解。
读词卡时相机引导理解“寒冷、酷暑、和风、细雨、晚霞、夕阳”
2、找对子游戏
3、书写“夕”:看老师范写,说清书写要点,学生描一个,临写两个。
4、课后实践:找找对子歌,并请大人指导读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生字,能写好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3、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已学生字,指名朗读并口头组词两个。
2、指名朗读课文第1、2小节,说说什么是“对”?
二、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指名朗读,齐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出示画面,重点理解“莺歌、燕舞”
3、提醒学生注意:课后练习中的“古今、和风细雨、鸟语花香”在对子歌中是分开的,这里组合成一个词语了。可以比较着读,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三、继续学习生字
1、出示课文生字:圆、寒、晨、细、物,指名读,口头组词两个,挑一两个说话练习。
2、写一写:教学“凉、细、李、香、语”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指导读贴,说说你要提醒同学注意哪些地方。
3、师范写,学生练习,反馈。
四、作业:完成习字册和语补上的相关练习。
7.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2)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以后再交换。
(3)师:你知道文中这些有趣的组合叫什么吗?
生:对子。
(4)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5)引导想象,读到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时,你好像看到什么?
3、背诵课文
(1)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2)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8.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1.会认“圆、严、寒”等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古、凉、细”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认识“古对今”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你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吗?如果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说什么,你们就跟我做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上——下)(大——小)(天——地)(古——今)
3.教师板书“古”和“今”,引言: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今天)“古代”就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板书“对”)
4.齐读课题,学习“古”字。
(1)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
(2)描红写字。(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引问:你发现了什么?(每句话里都有个“对”字。)
2.学生尝试读韵文,用横线画出“对”字前后的词语,读一读,认一认,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3.汇报找到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1)课件出示课文中相对的词语:
古和今,圆和方,严寒和酷暑,春暖和秋凉,晨和暮,雪和霜,和风和细雨,朝霞和夕阳,桃和李,杨和柳,莺歌和燕舞,鸟语和花香。(指名领读、开火车认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2)你能找到这些相对的词语中的生字宝宝吗?请你动手圈画,正确读出字音。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学生汇报课文中会认的字,教师相机贴字卡并注意将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你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暑、晨、朝”是翘舌音;“凉、霞”是三拼音节。
4.自主识字:这么多的生字宝宝,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记住呢?先来分分类吧!
(1)左右结构的字:酷、凉、细、朝、杨。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凉:①换一换方法:“惊”字左边换成两点水旁就是“凉”。
②这个字的两点水旁与温度低有关,如:冰、冷、冻等。(冰凉、凉水、凉气)
细:猜字谜:田边种丝瓜。
朝:①字歌:十日十月。(朝阳、朝霞)
②多音字,还念cháo。(朝代、汉朝、朝南)
杨:①换一换:“场”字部首换成“木”念“杨”。(杨柳、杨树、白杨)
②形声字识字法:木字旁表示和树木有关。
(2)上下结构的字:寒、暑、晨、霞。
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暑、晨:这是一对“亲兄弟”,讲讲它们这对汉字兄弟的故事吧!
(“暑”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者”代表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迈步游戏: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如: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严、夕。
猜字谜:亚字长个小尾巴(严);多一半(夕)。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1.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2.诵读游戏:“小手盖一半”。规则是用手将每行课文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盖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3.小组每人读一遍,尝试背诵。
五、书写汉字,总结全文
1.写字表中“李、香”两个字我们应该注意哪笔?(捺要写舒展)书空、描红、试写、对照。
2.语:应注意左小右大。组词:语文、语言、外语。
3.播放欣赏对子歌歌曲。这篇韵文其实是我国古代对子歌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对子歌的其他内容,积累和背诵。
9.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教学反思 篇九
《古对今》这篇课文背后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但以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水平,无法接受太多太深。有关对子形式的课文,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中就已有所感知,因此《古对今》的教学通过新老课文比较发现对子歌的特点,加深对对子这一语言形式的感知,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古对今》在识字环节凸显了汉字字源字理。比如,教学中出示会意字“寒”的金文,让小朋友观察后猜一猜对应三四两组对子中的哪个生字。小朋友从金文中可以形象地感知屋子里堆着草堆,有个人蜷缩着身子躲在草堆里取暖,屋外地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从而将“寒”的字形与字义有机联结,加深印象。“暑、晨、朝”三个字的教学则抓住共同的部件“日”,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与太阳的关系,利用字理组合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朝霞”这个词语相对陌生,一些学生对于“朝夕”这个词语并不是很明白,在课堂上虽然看了图片读了词语,但是由于年纪小阅历少,一时没有接收到词语的意思。另外,“凉”也是容易写错的字,一些学生会把“两点水”写成“三点水”。
学生在学这篇课文时速度比较快,在背诵方面也没有太多难度。教学中以读串起整个教学过程。初读,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准翘舌音。再读,读正确、读通顺。学习第一节后,学生读后教师示范读出对子的节奏感,学生模仿练习读。第二节在学生有节奏的朗读后,老师进行范读,学生再次模仿练读。两个小节整体诵读阶段,先进行师生合作,整体诵对,展示不同合作方式,然后学生自主选择读的形式诵读。在一遍又一遍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达成识字、理解及背诵积累。
10.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中,我依据文本特点,以“智慧课堂”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一、朗读上传,数据显示
课前,学生们认真预习了这一课,并把自己的朗读录下来,上传
到了学习平台上。上课伊始,我利用平台的“统计分析”展示了全班同学的朗读情况。大数据的呈现,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朗读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
二、随文识字,诵读韵文
1、本文,我设计的是随文识字。我利用电子课本的“聚焦功能”聚焦每一小节,而后分小节巧妙地创设出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孩子学习生字。其间,平板中画笔和本地资源的使用,都使得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2、三小节的韵文朗读,我也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和家长合作读……指名读全文时,我还播放了一位同学课前上传的课文录音,并和她的现场朗读作比较,其课堂的进步显而易见,凸显了智慧课堂的实效性。
3、紧接着,学生诵读课文时,我还利用了电子课本的“白板功能”,学生在积极的诵读中加深对文本韵律的体会与理解,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现场测试,实现精准
学完全文后,我针对本课内容设置了五道测试题,利用电子课本中的“互动功能”对学生平板进行现场发送,让学生现场完成、提交。全班共50人,50人提交,体现了全员参与。全部做对的同学和个别题选错的同学,学习平台都精准地显现。接着,我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对错题进行讲解,使其快速地掌握文本内容,实现了“智慧课堂”的精准性。
四、学写生字、拍照评议
我先通过“聚焦功能”让学生观察“凉”字的结构及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的长短。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练写、平板拍照上传。后,我又在学习平台里随机抽取两位同学的字进行生生评议、师生评议,并相机正字。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别人书写中的优点,更发现了自己书写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智慧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当然,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我难免有不足之处。以后,我会继续向周围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请教,并在“智慧课堂”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