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习,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学生们从学习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如果问起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不知怎么回答,当你问一个高材生为什么让读书时,他也许会说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当你问起一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也许会说为了不被父母责骂,也有可能会说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当你问起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有可能会说考得好可以得到父母的奖励…… 祝你学习进步!以下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供大家学习参考。
1.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篇一
一、常见的酸
1、盐酸(HCl):①物性: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质量减轻、质量分数减小);②用途:除锈、制药、胃酸帮助消化等。
2、硫酸(H2SO4):
①物性:无色无味、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具有吸水性(打开瓶盖,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浓度减小)。
②用途:作干燥剂;制化肥、农药等;金属除锈
③腐蚀性(脱水性):夺取物质中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碳。
④稀释: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二、酸的通性(酸的化学性质)
1、能使酸碱指示剂显不同的颜色。(石蕊遇酸变红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和活泼金属(H前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
①Fe+2HCl==FeCl2+H2↑
②Mg+2HCl==MgCl2+H2↑
③2Al+3H2SO4==Al2(SO4)3+3H2↑
3、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①Fe2O3+6HCl==2FeCl3+3H2O
②Al2O3+6HCl==2AlCl3+3H2O
③CuO+H2SO4==CuSO4+H2O
三、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NaOH)
①物性:白色块状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易潮解(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质量增加)。有强烈的腐蚀性(化学性质)。
②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③用途:干燥剂、造纸、纺织、印染、清洁剂。
2、氢氧化钙:Ca(OH)2
①物性:白色粉沫固体、微溶于水。有较强腐蚀性(化学性质)。
②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
③制取:CaO+H2O=Ca(OH)2
四、碱的通性(碱的化学性质)
1、能使指示剂显色。石蕊遇碱变蓝色,酚酞遇碱变红色。
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CO2=Na2CO3+H2O
(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将变质生成Na2CO
3、质量增加)
②2NaOH+SO3=Na2SO4+H2O
③Ca(OH)2+CO2=CaCO3↓+H2O(检验CO2的方法)
2.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篇二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
①2Mg+O2==2MgO
②4Al+3O2==2Al2O3(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③2Cu+O2==2CuO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2HCl==FeCl2+H2↑
②Mg+2HCl==MgCl2+H2↑
③2Al+3H2SO4==Al2(SO4)3+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CuCl2==FeCl2+Cu
②Mg+ZnCl2==MgCl2+Zn↑
③2Al+3CuSO4==Al2(SO4)3+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BC==B+AC)
3.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篇三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4、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5、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4.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篇四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4)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5.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篇五
一、金属材料
1、纯金属(90多种)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铜);
(4)银:导电、导热性的金属(银金铝);
(5)铬:硬度的金属;
(6)钨:熔点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有色金属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具有金属特性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金属)
成分生铁(含碳量2%~4.3%)
钢(含碳量0.03%~2%)黄铜(铜锌);
青铜(铜锡)铅锡钛镍合金;
备注不锈钢:含铬、镍的钢,具有抗腐蚀性能紫铜为纯铜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