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二>导航 > 备考辅导

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2024-03-14 15:35: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的化学是不靠单纯的记忆的,我们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1.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一


  1、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淀粉

  2、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油脂

  3、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蛋白质

  4、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淀粉、纤维素、麦芽糖

  5、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是乙酸

  6、有毒的物质是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XX钠,工业用盐)

  7、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

  8、能发生水解的是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

  9、能还原成醇的是醛

  10、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乙烯

2.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二


  二氧化硫

  ①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1:40),密度比空气大

  ②化学性质:

  a、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亚硫酸(中强酸):SO2+H2OH2SO3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2+Na2SO3+H2O==2NaHSO3

  b、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是一种暂时性的漂白

  c、具有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3.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三


  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4.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四


  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5.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五


  1、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醋酸(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液态:油状: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香味:乙醇、低级酯;

  3、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溴苯、CCl4,氯仿(CHCl3).

  5、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

  6、水溶性: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甘油).

6.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六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7.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七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8.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八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Cu2++2e—→Cu

9.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九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10.高二上册化学科目期末知识点 篇十


  1、中和热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5、燃烧热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高二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