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一
过五关斩六将【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州失散后,关羽留在曹营。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就带领二位皇嫂去投奔,曹操不许。关羽凭自己的勇猛,连续过东岭、洛阳、沂水、荥阳和黄河五关,斩杀孙秀、孟坦、韩福、下喜、王植和秦琪六位战将。
【典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即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2.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二
有志者事竟成【成语故事】东汉时,耿弇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攻打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大败张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人们还常用楚王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作为有志者事竟成的例证。公元前207年,秦国的30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20万人马前去救赵。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这一下可把项羽激怒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带着部队前去救赵。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他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统统烧毁。项羽用这办法来表达他只进不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立志要决一死战,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秦军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被俘,有的投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使秦军元气大伤。没两年,秦朝就灭亡了。自此,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多支军队都归他统率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天下。
【典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3.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三
水至清则无鱼【成语故事】汉明帝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联络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同汉朝和好,汉和帝即位后封他为定远侯。汉和帝十一年(公元99年),班超已经七十岁,他在西域写信给和帝,要求回国,他妹妹也写信给汉和帝,请求让班超回来。
汉和帝终于另派中郎将任尚接替他,班超得以回到洛阳。在交接时,任尚向班超询问西域的情况,并请教如何开展工作。
班超说:“我年老失智,你肯定能当大任,功业要超过我。你一定要我讲,我就说几句吧。西域人不懂中原文化,他们的风俗习惯跟我们的也不一样,有些人生性野蛮,很难教养。而边境的士兵也都因为犯了法才送到西域驻守。”
“依我看,你这个人性子比较急躁,待人过严。要知道,水太清澈了,鱼就无法生存;当领导的太精明了,底下的人就怨恨。你应当宽容别人的小错,不要在小是小非上去纠结。”
回到洛阳不久,班超去世。对于班超的这些劝告,任尚没有放在心上。他对左右说:“我本以为班超有什么高见,结果都是些平常事理。”他不听班超的劝告,采用欺诈办法,以致丧失人心,使自己与西域人以及手下的关系越来越坏。
这样一来,西域各国联合起来反对朝廷,任尚受到惩处。后因邓太后采纳了班超儿子班勇的意见,西域才与汉朝恢复了关系。
【典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4.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四
风马牛不相及【成语故事】西周时期,周昭王志大才疏,晚年时不理朝政,挥霍无度。为了征服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服从周王室的蛮夷部族,他曾两次南征伐楚,每次都渡过了汉水。第一次南征没有遇到风险。第二次渡汉水时,当地百姓为周昭王造了一艘大船,人民痛恨昏庸无道的昭王,结果这船是用胶粘成的,当船行至江中时,胶遇水分解,大船也散架了,周昭王及大臣、官兵都纷纷落水而死。
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国力强盛,成为中原霸主。齐国对南方的楚国极为不满,于是以当年昭王南征未归为借口,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攻楚。楚成王知道了消息,觉得齐国是毫无道理的侵略,一边集合大军准备迎战,一边派屈完去前线质问齐桓公。
屈完见到齐桓公后,责问道:“您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牛马那样放逸奔跑,互相追逐,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您为何不远千里前来侵犯我们的国家呢?”
齐相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祖说,无论是谁,无论他有多高的职位,如果他有罪,我们就有权去讨伐他,以此来辅佐周朝。召康公还赐给我们先祖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楚国常年不向周王纳贡,以致周王室的祭祀用品都供应不上,今天,我们特来替周王室向你们收取贡品。另外,周昭王在汉水落水溺死,也是你们所为。你们犯下这滔天大罪,各诸侯国都非常气愤,特来向你们质问此事。”接着他又历数了楚国多条“罪状”,向屈完大逞威风。
屈完听后,慢慢起身答道:“若真的像管相说的那样,我们楚国没有按时纳贡,这可能是楚王公事繁忙,一时失察所致,以后我们保证按时交齐便是。共同辅佐周王是我们的责任,楚国岂敢不纳贡品?至于周昭王汉水溺死一事,你们向我们质问,倒不如去问汉水。”管仲一时为之语塞,接着威胁说:“你看,我们各路诸侯联军这么强大,你们楚国是根本没有办法抵挡的。”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道:“您这样说也未免太小看我们楚国了,要是凭武力的话,我们楚国以方城(楚长城)作城墙,用汉水作濠沟,你们就是再来更多的军队,也未必打得过来。”屈完一席话,把素以善辩著称的管仲也驳得无话可说。齐桓公看楚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准备充足,便不敢轻举妄动,权衡利弊之后只好撤兵回国了。
【典故】“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5.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五
五十步笑百步【成语故事】战国时,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说:“我对国家真是尽心尽力了,如果河内地方遇到饥荒,我把那儿的居民迁到河东去,又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河东出现同样的灾情,我也照样这样做。你说有哪个国家的君主能像我这样替百姓办事呀?可我们魏国的百姓还是没有增多,邻国百姓也不见减少,这是什么道理呀!”
孟子说:“我先说个故事您听听:一次两国交战,一方的将士刚听到鼓点一响,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士卒跑得快,一口气跑了一百步远;有的士卒跑了五十步就停住了。这时候那些只跑了五十步的士卒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说:‘你们真是胆小鬼,跑得那么快!’您说他们骂得有理吗?”
梁惠王说:“跑五十步也是逃跑,干吗耻笑跑一百步的!”
孟子说:“您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魏国也不比别国强多少了。如果您在农忙季节,春种、秋收时不去征兵、征工,那魏国的粮食就多得吃不完;如果禁止用网眼过小的渔网去湖里捕鱼,那鱼就总会生生不绝;树木砍伐假若加以限制,木材也会使用不尽。有了这些条件,老百姓能不拥戴您吗?您再下令多植桑树,多养猪狗鸡,让大家能穿上丝绵吃上鸡肉,那天下的百姓能不归附于您吗?然而现在却不是这样。大王如果认真改革朝政,那魏国是会强盛起来的……”梁惠王点头称是。
【典故】“填然鼓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6.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六
九牛二虎之力【成语故事】周朝时期,周宣王听说公仪伯的勇力在诸侯中十分有名,就派人去请来询问他的勇力有多大,公仪伯回答能将蠢虫的腿折断,能抵挡秋天知了翅膀的扇动。周宣王大失所望地说自己能拖住九头牛的尾巴而不让其动弹。
【典故】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
7.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七
迅雷不及掩耳【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典故】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六韬·龙韬·军势》
8.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八
顾左右而言他【成语故事】齐宣王喜欢穷兵黩武,聚敛财物,上大夫封悦请孟子劝告齐宣王。孟子问齐宣王朋友受托而不尽责与官员不称职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道断交与撤职。当孟子问到君主对外用兵、对内敛财该怎么办?齐宣王东张西望而不回答。
【典故】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9.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九
出污泥而不染【成语故事】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定居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
【典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六字成语故事典故简短 篇十
一客不烦二主【成语故事】传说孙悟空到东海龙宫里找武器,龙王送他很多兵器,他都没看上,偏偏看中13500斤的定海神针。他把它变成绣花针塞入耳朵内,有了这如意金箍棒后没有盔甲,就说一客不烦二主,硬逼老龙王把其他三位龙王叫来,把他们的宝贝拿来做盔甲。
【典故】一鹤不栖双木,一客不烦两家。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堂远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