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年级>导航 > 最新信息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02-18 13:47: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 篇一

  原文: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 篇二

  译文: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3.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 篇三

  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4.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 篇四

  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5.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对望天门山的文化特色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简单介绍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激发学生对望天门山的兴趣。

  2、让学生观看望天门山的图片和视频,感受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

  二、讲解

  1、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如望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特色等。

  2、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如望天门山的山峰、瀑布、栈道、古迹等。

  3、讲解望天门山的环保意义,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三、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望天门山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2、让学生参加望天门山的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四、总结

  1、让学生回顾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加深对望天门山的认识。

  2、让学生总结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加深对望天门山的'了解。

  3、让学生总结望天门山的环保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五、作业

  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文章,介绍望天门山的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2、让学生参与望天门山的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6.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和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推荐。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绚烂的文化。

7.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案 篇七

  一、激情导入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自主探究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三、合作交流

  1、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3、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四、拓展阅读。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3、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8.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篇八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9.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篇九

  平日教学中,我不喜欢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古诗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诗时,很容易出现不是一问一答的场面,要不就出现老师包揽课堂的现象。所以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及参考书,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自己包揽全部的现象。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出名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想象力丰富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等等,我不失时机地创设一段与李白同游天门山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课件的再现,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独特的景色。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自己学习古诗,为他们积累古诗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又引导学生谈谈学完这首诗后,天门山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景色非常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看来,创设情景学习古诗,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好的古诗教学方法。

10.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篇十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25岁的李白第离开家乡,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孩子们充分的读熟古诗之后,我边讲解便用简笔画绘制了一幅两山隔江对峙、孤舟日边而来的画面。孩子们对古诗有了理解,当我再次让他们读时,吕嘉惠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天门中断楚江开”右手使劲向下猛劈,好似长江将天门山猛然劈成东西两半;“碧水东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这一动作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到此回旋的情景。“两岸青山相对出”将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掌心相对。

  “孤帆一片日边来”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轮红日,右手做小船状从日边缓缓向胸前驶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既优美又生动。我让吕嘉惠做老师,我和孩子们一起边读边表演,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看来,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小家伙,他们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老师呢!

三年级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