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一
眼中钉【释义】指心中最讨厌、最痛恨的人。
【出处】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丁谓所为,被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造句】你每晚都练小提琴,隔壁的邻居们把你视为眼中钉一样。
2.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二
敲竹杠【释义】指利用他人的弱点或找借口来索取财物或抬高价格,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出处】敲竹杠的说法非常多,其中最早的说法是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血汗钱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
【造句】这块橡皮这么贵,明显是在敲竹杠嘛,我不要了!
3.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三
阿堵物【释义】古钱的又一个别名,又是最俗、最虚伪的一种蔑称。
【出处】《晋书·王衍传》中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晋国有个叫王衍的大臣,字夷甫,是位的清谈家。他一贯以来都标榜自已是个非常清高的人,对钱是嗤之以鼻,提都不愿意提一下。郭氏是他的妻子,她很想逗他说钱字,但是试了很多次都没有如愿以偿。有一次趁着王衍熟睡的时侯,郭氏叫仆人把铜钱弄成一串串的,在床的周围绕了一大圈,想让王衍睡觉醒来的时侯不能下床走路,这样肯定会逼他说出钱字来。没想到第二天王衍醒来后看到满地是钱后,他把仆人喊来,用手指了指地上的那些钱说道:举却阿堵物。自从有了这个故事后,阿堵物便成了钱的代名词,还有一点点轻蔑的意思。
【造句】钱啊,虽然是阿堵物,可离开了它还真不行。
4.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四
一字师【释义】指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即使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为自己的老师。
【出处】五代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如今以此称呼善改诗文的人。
【造句】虽然我们是同事,但你是我的“一字师”,因为你教会了我一个字——“爱”。
5.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五
应声虫【释义】指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的人。
【出处】唐·刘束《隋唐嘉话》:“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传说洛阳有一个士人得了应声病,刚一说话喉咙中有虫跟着说一样的话,就去问名医张父仲,张父仲觉得奇怪,日夜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医治办法。立即取《本草》让他读,虫子还是不停应声,当看到虫子害怕的草药就不应声了。于是张父仲立即配这个药医治,果然治好。
【延伸】除了“应声虫”,还有哪些有趣的比喻呢?
寄生虫:不劳而获的人;笑面虎:外表和蔼可亲,内心却凶狠的人;纸老虎:外强中干的人;千里马:才华出众的人;老黄牛:任劳任怨的人。孺子牛:甘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初生犊:血气方刚,勇猛的年轻人;井底蛙:见识短浅的人。
【造句】老板说什么他都随声附和,根本就是个应声虫。
6.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六
掉书袋【释义】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出处】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中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从此,“掉书袋”的称号就流传下来。
【延伸】《吸墨鬼系列》的作者对经典童话十分熟悉,他引经据典,巧妙地融入《杰克与豌豆》、《糖果屋》和《小红帽》等童话,却完全没有掉书袋的嫌疑。
【造句】他写的书太掉书袋了,我翻了几页就不想看了。
7.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七
捉刀人【释义】指拿着笔的旁侍。古代的侍从,有专门的刀笔吏,这里的刀和笔的作用类似。所以,捉刀人也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出处】原指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因上古以刀为笔,竹木简出现后,又用刀修改竹木简上的舛误,后称代人作文字为“捉刀人”。
《聊斋志异·张鸿渐》:“时卢龙令赵某贪暴,人民共苦之。有范生被杖毙,同学念其冤,将鸣部院,求张为刀笔之词……赵以巨金纳大僚,诸生坐结党被收,又追捉刀人。”
【造句】许教授这个演讲稿不是自己写的,他背后有“捉刀人”。
8.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八
逐客令【释义】源自战国时期秦王嬴政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
【出处】战国末期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修建水渠,乃是韩王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疲秦计”,后被秦王察觉,秦王于是下了逐客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谏逐客书》,力阻逐客,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最后秦王政接受而撤销。
【造句】你赶紧把玩具收拾一下,豆子马上就进来了,你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的,到时候豆子给你下逐客令!
9.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九
中山狼【释义】用作形容那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出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先生。
【延伸】为什么是“中山”狼?
东郭先生和中山狼的故事小朋友们都耳熟能详,中山狼几乎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逐鹿中原的几个大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中山国。中山国地处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交汇处,地缘格局独特,魏、赵、韩、燕、齐都想利用中山,牵制对方。中山国坚忍不拔,在夹缝中生存,公元前380年复国成功,把赵国领土分成了南北两部分,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或许这成为赵国用中山狼指代中山国的原因吧。
【造句】小杨就是一中山狼,当年老王那样栽培他,权势到手就变了嘴脸。
10.三字成语释义及出处 篇十
抱佛脚【释义】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出处】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造句】知识是日积月累的,你这临到考试才抱佛脚,再多着急看书也学不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