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精选10篇)

2024-01-04 16:42: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取材典范,其中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以下是®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

1.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一

  《孙庸映雪》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

2.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二

  《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3.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三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4.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四

  《孙敬悬梁》

  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5.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五

  《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6.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六

  《五子登科》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7.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七

  《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思想家。

8.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八

  《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思想家。

9.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九

  《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10.三字经里有哪些小故事 篇十

  《温舒抄书》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路温舒抄书扩写:

  汉朝有个叫路温舒的人,从小聪明好学。可是家里很穷,只好小小年纪就出来放牛割草,帮助大人干活。

  有一天,路温舒去割草,不知不觉来到了学堂,看见那些和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学习,羡慕得不得了。回到家,他对爸爸说:“我要去上学。”这下,可难倒了他的爸爸,家里穷得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来钱供孩子上学?于是,父亲就说:“上学有什么用?我们家三天两头没米下锅,没那闲钱!”可路温舒不死心,又说:“读了书,有了文化,长大了成为有出息的人,您就不会再饿肚子了。”父亲一听这话挺有道理,就只好说:“既然你这么热爱学习,让我再想想办法吧!”

  他父亲左思右想,彻夜未眠,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问自己干活的东家孩子借书。就这样,路温舒一边割草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书是别人借的,还没看完,就要还了,怎么办?每次还书拖拖拉拉,人家都不愿意借了,还讥笑他:你一穷孩子,读什么书?可他却固执地说:“不行,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一次,他来到河边放牛,突然发现沼泽地里长着一种蒲草,叶子很宽,就像一张厚实的纸,他灵机一动,嗨!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不是现成的纸吗?于是,他采了许许多多蒲草,编成一张张席子,然后把借来的书抄在席子上,那一本本书就可以慢慢地精心研读啦。

  他用这样的办法,抄了很多古今名作,刻苦学习,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