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导航 > 最新信息

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2023-11-30 14:37: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诗词是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能领略其中的自然美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一

  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诗简介

  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那些人,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那些人。

  翻译/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二

  己亥杂诗·其五

  朝代:清朝|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诗简介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翻译/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3.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三

  鹿柴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古诗简介

  《鹿柴》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翻译/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4.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四

  竹里馆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简介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表述。

  翻译/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

  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5.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五

  春晓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简介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翻译/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6.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六

  绝句

  杜甫〔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河山川是如此秀丽,春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

  泥土已经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7.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七

  暮江吟

  白居易〔唐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8.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八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9.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九

  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诗简介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翻译/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10.幼儿语文简单古诗大全 篇十

  乡村四月

  朝代:宋朝|作者: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古诗简介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翻译/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婴幼儿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